我的1982正文卷第两千七百九十四章岔开话题李忠信和田老他们简单地就气象专家组的成果通了个气,获得了他想要知道的一些答案之后,他们便不谈公事,天南地北地说了起来。
这些气象专家组的人岁数虽然都很大了,但是,他们却是精神矍铄,喝了一会儿茅台和李忠信带来的红酒以后,众人的话题也是多了很多。
李忠信的岁数和他们的差距甚大,而且这些老专家和李忠信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共同语言,说着说着,一些人就自顾地聊了起来。
这个时间里,李忠信也只是虚心地听着田老以及赵老几个人说话,他也不插嘴,毕竟他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专业方面去了。
他们聊的那些个东西都是关于气象方面的事情,什么气象的设备了,什么气象的一些个东西了。
在田庆宇说起来中国一些精密仪器工厂生产出来的气象设备,和国外的设备有一些差距,还想要从国外进口一些气象设备的时候,田老身边的赵老不乐意了。
“老田,我也是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自从用了国外的一些个气象设备,现在的预报比以前准确了很多,但是,我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以前没有用到那些个精密设备的时候,我预报的天气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国外的那些设备,每一件都十分昂贵,可以说是天价的东西,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咱们不能把钱都花到那个上面去。
我们应该支持我们国货,我们可以帮那些个厂子进行研发。”赵老黑着脸怼起了田老。
赵老在这个时候觉得,田老说还要进口国外先进的气象设备的这个事情,很不应该,他们应该支持国产的东西,而且是他们这些老家伙可以帮助那些工厂来完善这些东西,一旦国产的气象设备生产出来了,到时候能给国家节省出来无数的外汇。
“我们的气象研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一直不买明白,古代时候,咱们没有现在的那些个设备,又是怎么对天气进行预报,并判断出来的呢?您说的那种不用设备的预判,是不是按照我们古代时候人总结出来的成果来的呢?”李忠信很是恭谦地对田老身边的赵老问了起来。
李忠信对于赵老刚才聊天时候说的,他哪怕是不用一些先进的进口设备,也是能够判断出来一些气象,准确率甚至都不会比那些个设备差多少的这个事情,他还是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怀疑。
要知道,天气预报的这个东西,哪怕是有了先进的设备,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因为这个东西有容错率,错误的概念很大。
有很多时候,这个地方说是要下雨了,可是,忽然间来了一股风,风稍微地大了那么一点,直接把那片下雨的云彩吹跑了,就不下雨了。
所以呢!李忠信对于赵老说的这个事情,还是有一些不信的。
另外一点就是,李忠信也是化解一下田老那边的尴尬。田老刚才说起来想要购买一些国外的先进的气象设备,这个事情呢!实际上就是说给他李忠信听的,毕竟一些国外的高尖端的气象设备,就是田老他们拿着外汇,也不见得能够买得下来。
要知道,九井柰子那边之所以能够买下来那么多的高尖端的气象设备,是因为忠信公司有那些个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和那些个公司的大股东都有一定的合作,而且气象方面的设备,一般国家也是购买不起的,所以,几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才有九井柰子那边能够买到先进的气象设备。
田老也是希望李忠信那边再支持他们气象专家组一些设备,只不过呢!这样的事情,赵老没有理解上去,或者是说,气象专家组那边并没有把那些高尖端的气象设备都是忠信公司赞助的事情说出来。
这个事情呢!李忠信也是能够理解上去的,人多嘴杂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田老和气象局那边都需要保持一种神秘感,而且这些东西的出处,能不说出来,就不说出来,啥时候等国产的气象设备研究出来,这种东西才不会去刻意的保密。
所以,李忠信直接就岔开了这个话题。
面色红润的赵老看了看李忠信,他微微笑了一笑,开口说道:“这个事情可不是我乱说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找对了关键的地方,甚至比机器测算出来的东西还要准确很多。
至于我们国家对气象的研究,那得是从奴隶制社会说起,我们国家能人辈出,老祖宗们很早以前就开发出种种先进的办法来测绘天气。
早在夏商周时代,我们中国人就意识到风的重要性。从《诗经》、《楚辞》再到《淮南子》,都充斥着大量对于风的记录。
古人们很早就意识到,风的变化无常,意味着天气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掌握了风力的运行规律,也就掌握了天气的奥秘。
春秋年间,中国人就提出了与风力有关的天气理论。有了“飘风”“颓风”“焚轮风”等划分,到了司马迁的《史记》里更有了明确归纳,将各种风力的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都做了系统的总结。每一年会有怎样的天气状况,看风就能判定!
相关的看风仪器,也在不停改进,最为著名的,就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相风铜鸟”,哪怕千里之外的风向,它也可以通过鸟首的转动做出判断,用以给测绘天气做参考。
关于这种铜鸟是否存在,之前考古学界一直争议不休,直到1971年,河北安平县东汉古墓出土了相关考古成果,才终于回击了这类质疑!
这个是关于测风的,关于测雨的呢!对于每年的气候变化来说,测量降雨量是一个重要工作,但在古代条件下,怎样测量一次降水的雨量?
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专门的雨量器,而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更提出了传统的雨量测试换算公式。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雨量器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有了一整套工具,不但推广全国,更赐给了朝鲜等附属国,当然这也给今天带来麻烦:好些韩国学者红口白牙,常大言不惭说雨量器是韩国发明的,后来被史料和实际物件打脸!”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