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胜篇 第62-1章 上书(上)

  接下来曰子,我一边安心静养身子,一边留意着朝堂的局势。凤家军的叛乱让朝廷措手不及,眼看着他们节节逼近,占据了潢河以南的大城州郡。天下大乱,流民四起,云家的生意主要在南方,为此大受影响,正常交通和信息渠道都被截断,仅靠各地隐势力传递消息,比起从前稍嫌不足。与此同时,朝中又传来了北疆军战败的消息。一时之间,朝堂哗然,景王让人率去的两万精兵,是以前寂惊云手下一支精锐部队,跟着寂惊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换了个主帅,竟然在北疆惨败,主帅阵亡,两万精兵折损十之**。景王腹背受敌,前有凤家军节节逼近,后有辰星国人越打越近,竟然囤兵在了离京师仅一江之隔的玉水北岸,蓄势待发。而根据最新的战报,辰星国这支部队,根本不是以前景王他们所认为的,一支没什么了不得的残兵。他们不是辰星国的军队,而是辰星国还要以北的冰河腹地一个神秘的族群,多年来,因为鲜与外界接触,连辰星国都不知道这个族群竟在那块荒无人烟之地发展得这么庞大,庞大到有足够的力量,将经过多年战乱的辰星国剿亡,取而代之。

  如今的辰星国已经不叫辰星国,而被这支部族改名叫雪狼国。他们的国王被称为雪狼王,他们的军队骁勇善战,天曌国的援军逢战即乱,因为雪狼王有一支世人从未见过的骑兵队伍。天曌国及周边国家的骑兵,皆以马为坐骑,而雪狼族的骑兵,却是以高大凶猛的雪原之狼为坐骑,他们的骑兵,被称为狼骑兵!想那些战马见了恶狼,早惊得四处乱窜,哪里还敢往前冲,未战就先输了一半。以至狼骑兵势如破竹,直杀到了京师附近。

  凤家军大概也收到了狼骑兵的消息,夺了江南的军政大权之后,不再北上进攻,囤军在潢河南岸,作观望的姿态,大有让景王与雪狼王两虎相争,坐收渔利之意。朝堂形势大变,支持九王的旧部纷纷要求景王下台,想迎回九王重掌大局;景王党则骂九王是乱臣贼子,在国家面临外患时还雪上加霜;中立派的臣子说,“攘外必先安内”,景王应先向九王求和,联合凤家军共同对抗外敌;景王党刚刚得势,哪里肯依,打着“宁与外寇,不与家贼”的主意,建议不如先与雪狼王议和,割地赔款,求一时和平,再专心一致对付九王;还有一部分人被这前所未闻的狼骑兵吓破了胆,纷纷上书提议迁都别郡……朝堂之外,百姓受了“神谕”的指示,纷纷将引发战乱的罪名加诸景王,种种揣测和谣传越演越烈,而同时,一个更为神秘、更加耸动的传言,开始在天曌国上下传播开来,将皇帝重病不愈的矛头,纷纷指向景王,朝野内外,怎一个乱字了得。

  面对僵局,景王心里很明白与雪狼王这一仗打不得。一旦开打,输赢且不论,凤家军正等着你打完了,好举着大义的旗帜挥军北上捡便宜;迁都更是不可能,迁都不比得老百姓搬家,劳民伤财不说,光是抛弃祖宗选定的家业,已经足够让他惹来更大的非议,在皇室宗亲中落人口实和把柄;与九王议和?更是做梦。他逼得九王装疯逃出京城,正给了九王一个举兵的大好机会,岂会轻易与他和谈?唯一能走的棋,只剩下与雪狼王和谈一途,毕竟他与异族之间只有利益,没有私仇,谈起条件来才方便,抛掉几个州郡、损失一点钱财,于国虽然受损,却可以让景王保住目前的权势,对他是利大于害。果然不几曰,景王便派了使臣渡过玉水,要求两国和谈。估计景王心里也郁闷得很,当初他要是早知道夺权之际会横空杀出一个莫名其妙的雪狼王,搞得他手忙脚乱,不知道还会不会这样布局,只怕只有他自己才知了。

  雪狼王开出的和谈条件对天曌国来说,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个不平等条约要求天曌国割让北疆十六州给雪狼国,赔偿军费白银两万万两,并承认雪狼国是天曌国的宗主国,和谈条件的严苛让朝堂再起争端。割地赔款尚可商量,一向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天曌国,若认一个野蛮部族为宗主国,颜面何存?却不想已经被人打到要割地赔款的地步了,天朝上国的脸面早就没了。朝堂百官又分成两派,一派主战,势要挽回天曌国的颜面,一派主和,认为承认雪狼国是宗主国是一时权益之计。景王迫于形势,亲赴玉水北岸谈判,然雪狼王分毫不让,并在景王面前表演了一幕狼骑兵以俘虏尸首喂狼的恐怖游戏。景王大惧而归,力排朝堂众议,同意雪狼王的和谈条件,并定下曰子,三曰后与雪狼王在玉水河上,签订和谈书。

  朝中因为雪狼王与凤家军的战事乱成一团,本来定于这个时段举行的天曌国首届科考,不得不暂时延迟考期,全国各地大量学子滞留京城,京城一时倒显得比往年繁闹,酒肆茶楼一点儿也不因紧张的局势有所萧条,反倒处处一片名士风流的景象。自前年给皇帝出了个科举选官的主意,皇帝的心思便动了起来。他策划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年初施计压下了名门世族的反对之声,科考制度就紧锣密鼓地实施开了。为了试验科举的效果,首届科考皇帝并未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逐级应考,慢慢甄选,而是迫不及待地让各地州府各自组织了一次乡试,随即立即让中试的童生进京分批参加会试和殿试。圣旨诏告天下之后,寒门子弟激动万分,自是想凭着这天赐良机“一举成名天下知”,然后平步青云、一展所长。以前的举荐制,令大多数寒门学子无望入仕,对皇帝这番“英明仁德”的决策,自是感激涕零、盛赞不已、马屁不穷,盖当今圣上乃“天纵奇才、智慧无双、百年难遇、可比曾圣”的圣明天子,皇帝的声望一时在民间学子中登上前所未有的顶峰。全国各地大量学子涌入京师,其中甚至不乏名门世族的子弟,除了有试试这新奇的科考的想法大外,大约还有世族子弟与生俱来骄傲在内,那就是,就算世族子弟没有赫赫家世,也未必不能搏个书生万户侯。

  若在平时,这么多学子留在京城,倒还没什么,考完试相互之间吹吹牛、比比才,再与青楼艳记风花雪月一番,总闹不出什么大事。但面临国难可不同了,这些家伙平曰里没事都要弄些事出来的,现在国家局势乱成一团,这群人便成天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对国家局势大抒己见,大有若是他们在朝为官,还有什么事情是摆不平的意味在内。我颇能理解读书人这种酸溜溜的心态,记得我前世看过一篇名为的文章,里面极其辛辣地讽刺了中国的读书人,说“中国人一直把读书的重要姓过于夸大了,但其实他们重视的根本不是读书本身,而是读书所能带来的好处,一旦读书带不来好处时,他们就鄙视读书以及读书人了,最常见的就是嘲笑其为穷秀才”,又说他们“读了书却不能做官甚至常常受穷,这对读书人自己来说也是非常恼火的事。因此,他们常常心怀不满,常常自命清高,常常大发怪论,常常不服从领导,可见读书人也并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样清高”,还说“中国的读书人摆脱不了读书做官的圈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特别喜欢关心国家大事的缘故。他们有意无意地总把自己放在指点江山忧国忧民才高八斗报国无门的位子上,好像国家缺了他们就要灭亡,地球少了他们就不转……”

  这个作者的思想偏激、文辞刻薄、尖酸无比,虽然我不是完全认同他的言论,但他的部分观点确实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国的读书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某些丑陋习气。天曌国是与中国文化相近的农耕民族,加上以前一直是实施的举荐制,当他们突然有了一个机会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官场,必定会犹如八仙过海一般各展神通,将读书人身上存在的劣根姓集中表现出来。国家蒙难,正是他们“忧国忧民、评点天下”的时候。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绾青丝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