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拿了好处,自然是需要显灵了,当即,飞扬那顶天立地的五行巨人,出现在了荒山上空,将日月都给遮掩了起来,宛若盘古重生,一股强大的气势喷发而出,使得唐皇以及文武大臣都不禁心生畏惧,一个个跪了下来。
“唐太宗李世民,你年少从军,东征西讨,结束了数十年的战乱,功在百姓,自你继任之后,以文治国,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令天下国泰民安,功德无量,我今赐你仙丹一粒,将其服下,可延寿十载,不受疾病所侵”。
说完,一粒仙丹,就缓缓从天空之中落下,悬浮在了李世民的面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时飞扬以造化之力凝聚出来的造化神丹,哪怕凡人吃了都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这人族的皇帝,乃是有着天道时刻关注,谁也不敢给这些皇帝延寿或者是减寿,这时要则损气运的,不过飞扬不在乎,这唐太宗已经给玄家贡献了不少的气运,还一部分给他又能如何。
对于这种皇帝来说,他们不缺金银珠宝,不缺美女佳人,最缺的就是寿命,像他们拥有数之不尽的财富,又怎么甘愿死去,哪个皇帝不是想方设法,想要多活几年。
这唐太宗本来是能够活到五十几岁,飞扬给他增加了十年寿命,也就六十几岁的,也不会给历史造成多大的影响。
“咕噜”,此时场上的众人,都是咽了一口口水,这十年寿命在修士眼中可不算什么,但对于凡人来说,可是五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的寿命。自然是令他们无比的垂涎,但是,没有人敢胆抢夺,跟皇帝抢东西,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多谢大帝赏赐”,唐太宗狂喜不已。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双手颤抖着,将这丹药给收下,他可不是那种没见识的人,他的朝廷当中,有着儒家法家乃至是玄家的弟子,甚至还养了一些道官和高僧,但是,这些人当中。没有任何人敢给其延寿,因为这是要折损大量气运的,飞扬肯损耗自己的气运给他延寿,自然是得到了这位唐皇的真心感激。
见到这一幕后,五行巨人微微点了点头,当即就消失无踪了,而唐皇则是迫不及待,就将这丹药给吞入了腹中。顿时就是感觉一阵神清气爽,身轻体健。原本身上的一些老毛病都一口气消失无踪了。
顿时,唐皇暗下决心,回去之后,要大力扶持玄家,在人间各处建立大量飞扬的神庙,连飞扬那些个弟子。也都要一个个供起来,不为别的,就为佛道儒法明明有那个本事,却没有人愿意给其延寿,而玄家却做到了。不支持玄家又能支持谁。
随后,师徒四人一路西行,春尽夏残,又是秋天,这天,天色晚了,仍不见人烟,四人只好再往前赶,又走一阵,来到一条大河旁,大水浩荡,一望无际,不知深浅,八戒拾块石子,扔进水里,只听咕嘟嘟一阵响,当即赶紧说道,“深,好深啊!”。
唐僧见不远处好像有个人,悟空上前一看,发现是一通石碑,上刻三个篆文大字,“通天河”,下面还有两行正楷小字,“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师徒正商议如何过河,忽听隐隐有鼓钹之声,八戒就说,“哪里有人家做斋,我们去化些斋吃了,问个渡口,明天再过河”。
当即,悟空引路,顺着声音找去,过了河滩,望见一座村庄,约有四五百户人口,四人当即进了庄,找到做斋的人家。
唐僧下了马,让徒弟等候,来到门口,见门半开半掩,不敢擅入,不多时,屋里出来一个老人,颈挂佛珠,口念阿弥陀佛,前来关门。
唐僧上前施礼,老人就说,“和尚来晚了,早来些,我家斋僧,饭管吃饱,再给白米三升,白布一段,铜钱十文”。
“老施主,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往西天取经的,路过贵处,发现天色已晚,这才前来借宿,明早就走”。
“东土大唐到此五万四千里,你一个人怎么能来”。
“我有三个徒弟,保护我来到此地”。
“请把高徒叫来,屋里请”。
当即,悟空三人过来,把老人吓得跌倒在地,直叫“妖怪!”。
唐僧搀起老人,说道,“老施主莫怕,我徒弟虽然丑,却会捉妖降怪”。
老者似信非信,在前面引路,悟空三人拴了马,放下行李,闯进大厅,那些和尚正念经,一见三人,吓得跌跌撞撞,各自逃去。
唐僧骂道,“这泼物,十分无礼!唬倒老施主,惊散众僧,搅了人家佛事,这不是害我吗”。
三人垂手低头,不敢吭声,老人方信是唐僧的徒弟,家里人听见前面哄闹,出来一看,立马齐声乱叫,“妖怪!妖怪!”。
此时,又一个老人拄杖出来,问道,“什么邪魔”。
前一老人说,“不是妖怪,是东土的取经和尚,徒弟相貌丑了些”。
那老人方与他们行礼,分宾主坐了,吩咐道,“看茶,摆斋”。
当即,几个仆人战战兢兢地摆上斋,唐僧一卷还没念完,八戒已往肚里倒了五六碗米饭。
不一会儿,斋饭吃完,八戒吵着只吃了半饱,还要吃,被悟空劝下。
当即,唐僧谢了斋,问道,“老施主高姓”。
老人说,“姓陈”。
“是我的同宗,我俗姓也姓陈,请问,府上做的什么斋”。
“预修亡斋”。
八戒笑得前仰后合,说道,“公公真会扯谎,你怎知家里就要死人,做什么预修亡斋”。
二老人以问替答,“你们怎么不走正路,来我庄上”。
悟空就说,“被一条河挡住去路,听见鼓钹之声,就找到府上借宿”。
“你们见到了什么”。
“见到一通石碑”。
“再往上游走一里多,有一座灵感大王庙”。
“什么灵感大王”。
二位老人不由掉下泪来,说出一段故事,两位老人是亲兄弟,兄叫陈澄,六十三岁,弟名陈清,五十八岁,二人到五十岁时还没子女,就各纳了一个妾,陈澄为求子女,修桥补路,建寺立塔,布施斋僧,都记着账,恰好用了三十斤黄金,才生了个女儿。u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