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道自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以来,也许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数千人排着蜿蜒的长队,其中很大一部分,使用着来自英语世界各个地域的脏话交流着,他们充满善意、友谊,没有丝毫愤怒和受到侮辱的感觉。如此诡异而莫名的一幕,来自于林海文的签售现场。”纽约地方一个电视台现场报道了林海文的签书会现场。
“你好,我能采访你一下么?”
“当然,可爱的小菊花。”
“……”帅气的主持人显然是个保守派,不太适应这种招呼方式:“好吧,我想问问你从哪里来,纽约么?对怎么看?”
“不,我从佛罗里达来,就为了要林的一个签名,他太让我着迷了。至于,现在没有它,我根本睡不着,你知道那种感觉么?就跟你身边没有个基佬你就睡不着一样。”接受采访的男人挤了挤眼睛。
主持人吸了一口气,礼貌地说了句谢谢,然后往前面走了三十米,才找了一个看起来比较温柔一点的女孩。
“嗨,能接受一下采访么?”
“你问吧,帅气的小火鸡。”
“嗯哼?……你看上去很乖,会来签售会,让人感到惊讶,能说说么?”
“乖?”温柔女孩羞射一笑:“并不是这样,林是华国人,听说他们很保守,所以我今天特地借了隔壁那个18岁老处女的衣服。”
上帝。
来一道雷劈死我吧。
主持人默默地遁走,这回他走了50米,才给自己鼓足了勇气,他找了个看着比较慈祥的妇人——这真的是队伍里的极少数派。
“能打扰一下么?”
“你们是电视台么?纽约的?今天播出?什么时候?”妇人特别激动。
“呃,是的,大概晚上8点40分。”主持人有点傻眼。
妇女的眼睛里闪动着光芒,她清了清嗓子,突然朝着摄像头竖起了两根中指:“fuccck你,理查德,再也别妄想老娘会忍气吞声了,如果你再喝醉酒到家里撒野,老娘就骂的你跟狗一样,你这个bitch养的垃圾。”
主持人落荒而逃。
也许,主持人这个职业,并不是那么适合他。
林海文终于知道签书会原来是这么艰难的一个事情,签了百来本的时候,他的手已经酸了。身体上伤害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帮混蛋走到他面前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兴奋地跟他打招呼,还挤眉弄眼的。
“嘿,小菊花。”
“屎壳郎,谢谢。”
“太高兴了能见到你了,大屁股蛋儿。”
他已经觉得忍无可忍了,万万没想到,居然有报应自己头上的一天,而且他一点恶人值也没收到,真是,烦躁啊。在签到200本的时候,他决定反击,或者说热情一点。
当一个年轻人走到面前,还没开口的时候,林海文堆起了笑容看过去。
“小基佬,感谢你的到来。”
“谢谢,要来一发么?让你感受一下花儿盛开的美妙滋味。”
“……哦,下一个。”林海文迅速决定继续保持沉默。
一整天的轰炸,让林海文身心俱疲,他决定以后再也不办了。诺博书店的老板,兴奋地拍了很多照片,他不是第一次办签售会,但今天的气氛和热烈程度,堪称最佳。这是他想要的样子,是他希望诺博书店成为的样子。
梦想成真了。
“我不知道如何赞美你今天的表现,但是太棒了,就像群狗吃shi般热烈,而你是头犬。”小诺版挤了挤眼睛:“我可是看过你的书哦,很多句子我都记下来了。”
林海文僵在脸上的笑容,最终被他丢在了地上。
“是的,我看得出来,你现在跟刚被北美野牛上了的疯狂火鸡一样兴奋,晚上做个好梦,祝福你的菊花,诺博先生。”
小诺博果然没有丝毫不悦地送他走了。
憋气。
……
签售会的盛况在英语媒体世界里传播非常广泛,尤其是林海文的Facebook上,大家都在兴奋地交流着,引用书里的话。
国内的媒体当然不至于如此肆无忌惮,但他们还是没有错过这个热点。
“林海文纽约签书会获数千人撑场”
“华人第一?林海文第五大道签书会盛况空前。”
“3500人!这是一个华国作家在美国签售会的人数。”
所有报道里头都只提及了的书名,没有对书的任何具体形容,更没有引用其中的内容。哪怕引述了一些书评家的话,也都是尽量挑出合眼的。比如的推荐语,就被他们节选了一些出来:“一本引发强烈回应的畅销大作,颠覆性的题材让它饱受关注……”
报道里都洋溢着自豪感。
“别吹了赶紧,这就是一本,林海文牛也是牛的,人美国人都没写出来的书,让他一个华国人给写出来了。”
“怎么不能吹?写不比写一本普通小说难么?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是假的么?而且,我身边好多外国人,都从这本书开始对华国人改观了,以前觉得我们都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现在至少他们知道华国人也是正常人了。”
“……我宁可被当做书呆子。”
“有没有汉语的呀?好想看。”
“对啊对啊,英语不行啊,能不能给个汉语版本啊,林大神作为华国人,不弄汉语版,太过分了吧。”
“还是看英语原汁原味呀,这种东西是有文化背景的,别觉得就真是脏话合集了。不同地域,不同的形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族裔,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东西特别多,可以说林海文这部作品,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西方世界,或者说是英语世界的文化形态。”
“楼上的,就服你,又抓住机会装了一把逼。”
“说真的,这种书,还算林海文有点良心,没有拿汉语版来荼毒华国年轻人。”
不止是华国,在美国出版以来,这种争议其实一直存在,而且远比国内这点动静来的激烈。
尤其是家长和保守的人士,对这样一本书感到深恶痛绝,而年轻人则将之当成自己的心头最爱。
这种争议随着时间过去,渐渐平息,但一场签售会又让它沉渣泛起。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