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华烟云》进行着有条不紊的拍摄时,整个影视媒体圈仿佛被投进了一块巨石,掀起了轩然大波。
《血色浪漫》播出过半,以14.2%的收视率强势逆袭《红罂粟》的14.1,达到自开播以来的收视高峰,一往无前地向京城电视台年度大戏《铁齿铜牙纪晓岚》的20.9冲击。
尽管希望渺茫,但吕言、孙丽、连弈名几人的名字和《血色浪漫》一起横扫各大娱乐版面,《血色浪漫》的三轮播放权被迅速抢购。
“《血色浪漫》故事背景横跨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描写钟跃民、张海洋、袁军、李奎勇等四个一同长大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青春岁月的磕磕绊绊之后,最终走向成熟、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
剧中许多情节和场面都以白描的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比如军队大院的孩子们穿上从箱底翻出来的父辈的将校军服,在京城街头呼啸而过,“小混蛋”在先农坛广场被激愤的人群乱刀砍死,钟跃民在西北插队时带领一帮知青讨饭等戏,都会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共鸣。而且该剧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域色彩的主题曲,烘托了主人公不羁而执著的性格,加上剧中多次出现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唱段,更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那些人们的精神状态,为全剧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新浪娱乐评价
“一个现代的游吟诗人,在世事纷纭中高歌自己的信仰。
一个现代的侠客,仗剑天涯,义字为先。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行者,挣扎着妄图冲破身上的藩篱。
一个面对任何辛酸困苦,屹然挺立的勇士,一个笑傲江湖,随遇而安的强者.....你始终活得地道,脚下的身影都是个大写的“人”字,你最痛恨怯懦,最怕一成不变,最怕预知一个故事的结局——完全被世俗淹没,棱角被柴米油盐、日常琐事磨平,没有盼头,没有希望,那个年代里,沾染血色的浪漫,不羁的魂灵竟然感染了平凡的众生。”——今日都市报道
“《血色浪漫》是何其地令人着迷,用言语已然无法表达清楚,没有炮火的年代,一代人的青春挥洒在武斗与呐喊声中,这是他们阳光灿烂的日子,却也是他们最挥霍的年龄,理想在腐烂。
他们的浪漫在血色昏黄中弥漫成昨日的记忆,我们在他们的故事中心随波动,却发现,青春不过是一场绽放到极致却结束得太仓促的事。
钟跃民、袁军、郑桐、张海洋、李奎勇、宁伟,周小白,秦岭,高月,吴满囤,珊珊,这些年轻人,用他们的潇洒而热血情怀,泼洒了一片血色浪漫,就像前段时间刚刚出版的《看上去很美》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素,围绕着那个时代共同成长的CW路。”——南方都市报道
大媒体有着大媒体的矜持,他们不会为哪个毫不相干的人声嘶力竭的摇旗呐喊,大多数媒体给出的评价都很含蓄,而且基本上都是针对整个戏的赞扬,具体到某个人,评价用词上却是谨小慎微。
和媒体相反,大多数影视评论人一丁点也不掩饰个人的喜恶,对于喜欢的演员,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恨不得将所有能够想到的褒奖全加诸一人身上。
“浪漫人生,动荡的生命,怒放的爱情,钟跃民,一个拿着菜刀的诗人,永远在路上,浪漫地行进,他可以眼神迷离,将柴可夫斯基的《船歌》译得浪漫而哀伤,他可以放下偷来的书,拿起砍刀,横在小混蛋的脖子上,让他“给哥们儿个面子”。
钟跃民其人,就是我最欣赏的那种人,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下笔定乾坤,在那过于具有铺张的鲜红色的四九城,以他为代表的那些年轻人,他们叛逆,他们“拔份儿”,他们对过往女生吹口哨,他们游戏着伤害着别人同时又伤害着自己.....那是一个突兀的年代,一代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时代留给他们的,是磨难,是坎坷,同时也是不为人知的精彩,他们参军,他们插队,他们要饭,他们流浪,不论出现在什么地点,钟跃民这小子都将生命绚烂到极点,不折腾至死不罢休。
残酷而又激越的青春,纯真而又浪漫的岁月,尽收在血色残阳的烽火台上,一群烂漫的年轻人的放浪形骸中,青春短暂,人生漫长,不年轻不意味着停止折腾,只会拔刀的人智商到不了一百八,一辈子没有拔过刀的人,智商也上不了一百八,拿着菜刀,吟着诗,头顶着血色红日,做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浪子。
说实话,我被吕言感动了,看了《血色浪漫》,我突然觉得,如过这辈子不能和他合作一次,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著名导演张元
“这部片子中,女生只成为了绿叶,即使是孙丽饰演的周晓白也没能逃脱,所以,我只谈那些各异的男生或者说男人们。
在青春年华,他们都是在路上的行者,为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奋斗着,袁军从军做了军官,出国留学,最后功成名就,成为了大校,不再是曾经那个卖了他爸古董花瓶买冰淇淋的臭小子;张海洋当上了警察,保家卫国,并且将心爱的周晓白娶回家中,属于顽主的最好归宿;郑桐虽然插队下乡,但仍然坚持努力,考研回城,虽然教师生活不大富大贵,不像年轻时那么动荡刺激,但是搂着娇妻,在小房子里,也是不亦乐乎;李奎勇,年轻也曾是混蛋的一个小子,哥们义气永远第一,没有是非,最终长大成人,开出租养老婆儿子和妈妈,但最终死于肺癌,令人扼腕;宁伟,永远跟在钟跃民他们这群大孩子身后的小不点,却最终成为了最可怕的人物,他哥哥被人捅死,从此跟了钟跃民他们这群坏小子,因为体弱多病,受了他们很多照顾。这个么小男孩,学习了钟跃民、张海洋格斗射击的全部绝活,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超级冷面杀手,在部队业绩突出,最终,也是为了哥们义气,为了钟跃民,开始了杀人的不归路,最后十分遗憾地被武警击毙,死在了钟跃民、张海洋哥俩的怀里。
这些男孩,年轻时坏,长大时,肩负了责任,他们确实印证了郑桐的一句话:“社会上的这些顽主,在长大成年后,必将像有利于社会的方向转变,最终回归正途”,这正途上,少了年轻的动荡和洒脱,少了曾经的激情和冲动,让我悠然叹息。
年轻,确实绽放得太及至,凋谢得也太突然,所以,没有绽放的青春,不可原谅!
这些小子中,我需要单把钟跃民拿出来,因为我欣赏他的生活,他这个人,他的一生,绚烂而激荡,无数的人说他必将成大事,但是在他所有的哥们都成家立业以后,他仍然是那个浪子,孑然一身,一无所有,浪迹天涯。
他是生活中的特例,他是平庸的劲敌,他常说他是走在路上的人,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等到什么时候觉得走累了才会停止脚步,他中途几次“停下”,他希望娶秦岭,他希望成事业,但是最终他发现,这些正常人,普通人在走的路,不是他要走下去的路,于是他选择了继续前进,永远地在路上,永远地浪漫。
他曾经在跟张海洋打架的时候感叹:“我爱周晓白,我也爱秦岭,秦岭让别人带走了,你也把周晓白收了吧,我爱的人,让老天都一个个收走吧!”他在不清醒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被某个女子绊住了脚步,但其实如下面张海洋的回答:“你爱的根本就不是她们俩,你最爱的永远是你自己”,这句话,解决了我在《血色浪漫》中的所有疑问。
钟跃民的洒脱,钟跃民的不羁,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浪漫,爱情是他的一部分,就像参军,就像击毙贩毒分子,就像和别人侃大山,只是他浪漫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浪漫的目的,钟跃民的浪漫,来自对自由,对激情的一种追求,来自对平庸,对黯淡的一种挑战,就像钟跃民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他永远是闲不住的坏蛋,永远是让人牵肠挂肚的负心汉,永远是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大哥,永远的,不灭的浪漫!”——作家毕菽敏
因为《血色浪漫》,因为钟跃民,吕言在短短的一个周内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媒体、观众、论坛,几乎全都在谈论着《血色浪漫》,谈论着吕言,谈论着那个看上去充满了荒诞、滑稽、不可思议却又真实存在的让一代人谈之落泪的年代。
而《戏剧报》增刊上一篇名为“一个走在路上的演员——吕言”的文章更是将这股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吕言,时下最为火热的一个名字,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被提起,谈到他就不得不说《血色浪漫》,不得不谈他所塑造的钟跃民。
全剧讲述了二十年的光阴,二十年对于人的区区百年来说不算短,尤其对于人生最黄金的青春年华,但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横跨二十年的表演是极为不容易的,但在《血色浪漫》里看到了。
我专程去看过他演的《狂飙》,和舞台的张力不同,在饰演钟跃民一角时,他是完全内敛的,你能看的到他身上的那股子洒脱不羁、奔放浪荡,但却无法注意到这个真实到让人下意识忽略的演员。
六月,船歌,柴可夫斯基,把我们带入了幽深的心灵之湖,澄净,平和,无欲无求,所有那些关于征服和占领的梦想在这样的心境下被彻底击溃,将这段场景反反复复地看了不下二十次,每次都几欲落泪,终究泪水还是像钟跃民所说的“自己干涸”,那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终究潜藏于心底,久久徘徊散不去,我的人生也走过几十载,那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到底是什么?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感同身受,也确认很多人都有这般相同的瞬间。
总有一种内在力量支撑着生命,如果这股内在力量足够强大,那么外界任何艰难困苦又何所惧?
一笑置之的大境界实在不是大多数人所能抵达,而大无畏的精神,正是钟跃民的本色,也是吕言的本色,我们专程对吕言做过一番调查,从《天龙八部》《末代皇妃》《危情24小时》《永乐英雄儿女》,一直到今天的《血色浪漫》和《狂飙》,践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但可以预见的是,他还在路上。”
文章最后的署名是邓兴启,《戏剧报》主编,不得不提的是,近十年的历史中上,《血色浪漫》是戏剧报第一次提及的电视剧。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