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这可是大事,因为大家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朱元璋不缺少猛将,可是在文官这方面属于比较短板。
尤其是经历了燕云十六州丢失、蒙元百年统治,在民心、文治方面,更是思想很难统一。
很多人提起八股文就各种抨击,可是这种在北宋时期就出现的文体,在明初也可以起到统一思想的优势。
只是后世不断的变化,使得八股文越来越束缚思想。
魏观出现了,见到马寻笑着作揖,“下官见过国舅。”
魏观的官职不低,但是在马寻面前自称‘下官’没问题。现在的官场上,除了徐达、李善长等极少数人,在马寻面前自称‘下官’都不会有人挑理。
马寻笑着客气说道,“用不着多礼,魏先生才学渊博,还曾教授太子,我实在是佩服。”
这些也是马寻刚知道的,这个魏观曾经也在大本堂教授朱标等皇子读书。
魏观就说道,“前几天见到国舅从国子学前路过,本想与国舅奏报国子学之事,可惜没能见着。”
这一下马寻就尴尬了,只能说道,“前几天奉皇命去鸡鸣山下选址,实在忙了点。下回有事,魏先生可去我府上。”
魏观就说道,“下官此前数次送了拜帖,只是国舅从未回复。”
想要见马寻一面实在太难,这不只是魏观的感受,包括其他的一些文武官员都有这类敢想。
也就是和马寻比较亲近的人家可以见到他,要不然就算是送了拜帖,基本上也都是石沉大海、毫无回复的结局。
马寻觉得这个魏观有些耿直,有些事说出来了就不好了,太不给面子了。
不过下一刻马寻说道,“大概是去我府上的人太多了,一时间也有些分不清。我回去说一声,下一回魏先生就用不着担心。”
不只是魏观表示怀疑,刘伯温都不太相信马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马寻不喜欢和文官来往,甚至很多的淮西人都不愿意接触。
所以有些话听一听就好,真要是当真了,那反倒是显得自己有些傻了。
魏观开口说道,“既然国舅领国子学,是不是该去国子学看看?”
马寻直接回答说道,“行,后天我过去一趟。魏先生,还有什么事?”
魏观继续说道,“陛下早年定下规矩,凡天下府州县各学,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
马寻就点了点头,正常来说国子监的生源是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也就是说举人、秀才,因为父辈做官而得到名额,或者是直接捐钱得到名额。
魏观就继续说道,“国舅爷,如今天下初定,只是国子学内学子人数还是不多,很多也都是才学平平。我想是不是该再从各地书院选取良才入国子学?”
马寻也严肃起来了,“陛下早年也曾令人分行天下、访求遗才吧?”
魏观点头,他就曾经去各地寻访贤才,举荐的人大部分也都进入了官场。说到底就是明朝缺读书人,缺少一些地方官。
马寻就直接说道,“这些事情实在太大,我想魏先生还是直接报与陛下或者太子殿下,我不敢擅专。”
油滑的马寻可不做出头鸟,想要经他的手直接扩大国子学的生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魏观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有些事情他不是没有对皇帝、太子提起,但是没有得到满意的回复。
本来是想要拉拢这位国舅,这样可以为说服皇帝增添一些砝码,可惜看起来效果不好。
马寻就继续说道,“魏先生可能也知道,我早年流落乡野,所以才学不足。也就是陛下垂怜,这才许我官职。只是我实在愚笨,做不来大事。”
果断的将皮球踢走,如果可以的话,马寻会选择性的文盲,反正也没人会和他较真。
魏观看向刘伯温,而刘伯温满脸微笑,显然是不打算帮忙说说话了。
能够将马寻给约出来,这就是刘伯温看在同僚的份上了,要是帮忙再劝,那就不合适了。
魏观有些失望而归,不过也不算完全死心。有机会继续劝,说不定就可以说动马寻。
更何况这一次也算有所收获,好歹是让马寻愿意去国子学看看。看到国子学内都是才德兼备的学子,这位国舅说不定就会改变想法呢。
等到魏观离开,刘伯温说道,“如今中书省斗的厉害,这时候切莫卷入其中。”
马寻立刻说道,“我知道,我肯定两不相帮。”
刘伯温沉默片刻后说道,“杨宪与我关系不错,他若是因此拉拢你,千万要留些心眼。我无非告老,不能害了你和姝宁。”
马寻小心问道,“这个杨宪厉害吗?”
“他是陛下心腹,早年曾经辅佐左副将军治理浙江。”刘伯温就说道,“他恃才傲物,上表奏言左副将军不听他的安排。”
这个杨宪果然不是省油的灯,连李文忠的刁状都告过。
刘伯温继续说道,“他虽然与我交好,只是我一直觉得他不该去中书省,他打探消息是好手。”
马寻更加心里有数了,笑着说道,“那这样的人我就敬而远之,反正我也不喜欢去中书省。”
刘伯温谨慎的问道,“你现在身上官职不少,中书省的加官可有眉目了?”
马寻现在可以说是在各种要紧的衙门都有官职。
在军方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在东宫有太子少师,再加上有一个领国子学事,中书省的加官很快也可能出现。
“让皇后帮我先挡着,不过估计快了。”马寻也忧心忡忡的说道,“反正肯定不会是丞相,最多就是平章政事。”
“这时候千万不要进中书省,斗的厉害。”刘伯温说道,“不出意外的话,汪广洋、胡惟庸和杨宪,总要斗出来一个胜者,败者只怕是死路一条了。”
马寻肯定不会卷入中书省的一些斗争,那里才是真正的是非窝。
看到马寻点头,刘伯温奇怪问道,“按说国子学的事情,你用不着太忌讳,该做的时候还是要做。”
马寻立刻说道,“我不是在鸡鸣山下建学堂吗?我就懒得和那些国子学的人多搅和,国子学我稍微看一下就行,我自己建我的学。”
刘伯温都愣住了,“已经有国子学了,用不着再建一个学舍。”
“不一样,国子学教的是四书五经。”马寻笑着说道,“我试着教其他的东西,再找一些才学之士,和国子学的那些大儒不一样的才学之士。”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伯温也就不再多问,问了也没什么用。
马寻谨慎,这一点刘伯温是可以放心的。帝后也信任马寻,这一点大家都看在眼里。
现在他要在国子学外再建一个学堂,说不定就是帝后的意思。
而且就算不是帝后的意思,真要是出了差错,也会有帝后兜底。
就在京城、就在帝后的眼皮子底下,能犯多大的错呢?
更何况刘伯温很清楚,不管是皇帝还是皇后,对于朝堂上的读书人都有一些不满,现在的文官集团的压力可不小。
这不只是因为很多文官都是江南人、浙东人,更是因为有些文官的理念、施政方式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