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雷同,就导致了咱们超越上海新报的难度加大,您想想,两份差不多的报纸,上海新报的读者干嘛要改订或改买申报?这样持续下去,申报超越上海新报将变得异常困难。
所以,咱们要深入分析研究上海新报各方面的特点,再深入研究分析申报的读者群体,找到读者最感兴趣的几个点,结合申报自身的办报特长,尽可能地尽快明确申报鲜明区别与上海新报的办报风格和发展方向。
我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比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上海新报擅长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新闻,而我们申报的读者群体,恰恰对上海滩上发生的各种事情更感兴趣,那我们不妨避开与他们的正面竞争,从头版开始,就加大本埠新闻的份量,这样,既满足了申报读者群体的需求,也与上海新报形成了差异和互补,上海新报原有的读者也既有可能会再订一份申报,自然扩大了我们的销量。
我甚至还有个大胆的想法,没有差异,也要创造差异,现在,全国的报纸,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从上往下的排版,而欧美国家的报刊书籍,一直采用的是从左往右的排版,其实这才是符合人们正常的生理习惯的,我们的眼睛更习惯从左往右看。
如果申报率先在全国的报纸中,采用横向从左往右的排版,成为全国第一家吃螃蟹的报纸,领一时风气之先,一定会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一家报纸。
只不过,此举确实有一定风险,因为现在的读书人,从小开始,适应的就是从上往下读,一时未必能够接受,但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只是什么时候、由哪个报刊书籍付诸实践罢了。
我刚刚谈的是我第一个想法,明确申报自身的办报特色和风格,实现差异化竞争。
其次,我想谈谈申报的销量与发行。
我注意到,同为对开八版的报纸,上海新报的零售价是30个铜元,申报是20个,说明您已经有意识地在进行价格战,可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恕我冒昧,我认为,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未来的报纸经营,利润的来源,一定不是订阅或零售的卖报所得,而应该是,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足够大的时候,所吸引来的丰厚广告收入。
所以,既然要与上海新报展开直面竞争,要打价格战,就不能不痛不痒,价格战不打则已,要打,就要直接击穿读者的心理底线,目前10个铜元的差额,不够让读者动心,申报的零售价,我认为应该降低到8到10个铜元,才有可能真正对上海新报形成冲击。
只有价格降低到这个程度,上海新报原有的订阅读者才会动心转向申报,而且还会有些读者干脆两份都订。”
冉洪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史量才起身,给他倒了一杯水,放在他的面前。
冉洪欠了欠身,表达谢意,继续着他的发言,而方进山的眼中,却闪过一丝惊异,因为这是他来到申报五年来,第一次见到,身为报馆老板的史量才,亲手给人倒水,而且是给冉洪这样一位不到20岁的年轻人。
“第三点,我想谈的是,就像商家需要在咱们报纸上做广告一样,申报也需要做广告。
关于这点,我有两个想法。
目前,上海的公共交通,已经十分发达,我问了一下,现在有12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条无轨电车线路,当然,这些电车线路主要在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只有少数几条连接上海老城厢,我也实地去看了一下,每个站台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站牌,上面写着这一站的地名。
我认为,申报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线路上的站牌大做文章。
具体的做法是,与法租界、公共租界及上海县沟通,想办法拿下所有站台十年以上的经营发布权,可以在每一个站台设置大型站牌,一半的发布权给对方,让对方用于发布线路运行的每一站地名,也可以发布他们的一些法令、公告,另一半,申报可以做报栏,张贴申报,甚至可以有时把发布权租给与申报合作的商家,收取费用,十五条电车线路,算下来起码100多个站牌,如果到时上面全是申报的报纸或广告,这是多大的阵仗,在上海滩引起轰动和关注,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而且,垄断了这种资源,即或以后只做广告经营,也有极大的价值。
再有一个,就是现在申报的零售,都是街上的一些报童在卖,这些报童,基本上都是所有的报纸都在卖。
咱们能不能考虑,建立申报自己的报童团队,统一着装,统一管理,让这些报童以销售申报为主,每天售卖时的主题,也必须是申报当天的重要新闻,如果考虑到保证报童的收入,也可以让他们兼卖几份与申报没有直接竞争的报纸,但是坚决不卖上海新报,试想,如果上海滩的大街小巷上,有几百位身穿申报字样马甲的报童,在吆喝着申报当天的重要新闻,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场景。
因为时间紧促,我的想法可能有些不成熟,希望修公和方主编多多包涵。”
一口气说完,冉洪才端起水,喝了一口,等他抬起头,看向史量才和方进山时,发现他俩都在一脸惊诧地看着他。
史量才确实被狠狠地震惊到了。
本来,冉洪说要给申报出点儿主意的时候,他还抱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等冉洪说了第一个观点,他就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随着冉洪不断地深入,他的内心,已经掀起滔天巨浪。
他实在不能相信,这样一套关于申报经营的思路,出自眼前这个三川小饭馆掌柜的年轻人之口。
他也实在不敢相信,仅仅过了一天时间,这个年轻人给了他巨大的意外和惊喜。
方进山虽然对报纸经营谈不上精通,但在一旁也被震撼得不轻,同时也为这位在客轮上不期而遇的小兄弟感到几分开心和自豪,毕竟也是他发现、引荐的这个人才。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