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秀州知府

  宣和五年春,蔡京端坐在朝堂之上,手中握着刚刚收到的密报。密报来自两浙地区,详细记载了袁正在慈溪县的政绩。袁青天的「达蓬山模式」不仅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让朝廷刮目相看。这一切自然也引起了蔡京的注意。蔡京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权衡。这位年轻的县令上任仅半年,竟能使慈溪的税收激增,几乎与繁华的金陵城相匹敌。更令人警惕的是,袁正的施政方式与方梦华主导的达蓬山改革模式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了明教势力的深远影响。

  「这个袁正,倒是个人才。」蔡京低声自语,语气中却夹杂着深深的忌惮。

  他知道,明教势力在两浙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尤其是自方腊起义以来,尽管表面上已被平息,但地下的暗流依旧涌动。袁正的政绩虽令人称道,但正因为他与达蓬山的紧密联系,使得蔡京不得不加以警惕。此人若继续在慈溪为官,恐怕会进一步扩大明教在两浙的影响力,这绝非朝廷所愿看到的局面。

  蔡京沉思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

  数日后,蔡京上奏吏部,建议将袁正调离慈溪,升任秀州知府,接替已经调往定州中山府的陈遘。秀州一地地处江南要冲,辖区广袤,包含后世的嘉兴、松江、闵行、金山、奉贤等地,历来为朝廷所重视。蔡京将此等重任交给袁正,表面上是提拔,实则是将他从达蓬山的影响力范围内调离,以观察其独立施政的能力及对明教势力的依赖程度,亦或背后藏有明教势力的影子。

  「陛下,老臣观袁正有治世之才,宜任重责重,方可察其能耐。」蔡京以恭敬的语气向赵佶进言。

  赵佶轻轻颔首,对蔡京的建议表示赞同。毕竟,一个能在短短半年内让一个县的税收达到如此水平的官员,无论是否与明教有关,都值得进一步考验。

  蔡京奏疏中还提到,此举不仅能填补秀州官位的空缺,也能考验袁正是否真有治理一方的才干。至于慈溪县,蔡京计划派遣一位更为稳重可靠的官员接任,以逐步削弱达蓬山模式对当地的渗透。

  蔡京的奏疏很快得到了批准。袁正接到调令后,虽有不舍,却也明白朝廷的意图。于是他在慈溪做了简短的交接后,带着少数心腹赶赴秀州。

  宣和五年夏,袁正踏上了前往秀州的官道。行至秀州境内,他一路观察,发现这里的农田阡陌纵横,城镇商贸繁盛,与慈溪那样的新兴改革之地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象。

  秀州府地处江南水乡,辖有嘉兴、海盐、华亭、崇德几县,土地肥沃,水运发达,是朝廷的重要粮食产地之一。然而,与慈溪相比,这里的官吏素质参差不齐,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各类大小门派势力更是遍布江湖,甚至部分仍对明教有着旧日的忠诚。

  当袁正接到调任令时,他心中明白,这是蔡京在试探他的底线。他回望慈溪,那是他花费心血打造的典范之地,而今要被迫离开,难免心生不舍。但他也明白,只有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实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袁正来到秀州府衙,迅速开展了政务整顿。他清楚,秀州虽为富庶之地,但民情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民怨。因此,他在延续当地传统治理方式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引入自己在慈溪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在农业税收和民生保障方面,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试点。

  袁正上任秀州府知府的第一天,便下令彻查府内账目,重新整顿税务系统。这一行动立刻引起了地方豪绅的不满,他们一方面忌惮袁正的名声,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几日后,袁正亲自巡察各县,并实地考察了松江、嘉兴等地的水利工程。他发现,这些地区的水利设施虽还算完备,但管理松懈,许多堤坝年久失修,一旦发生洪涝,后果不堪设想。

  「江南的富庶,端赖于水。若是水患未治,百姓何以安居?」袁正对下属说道。

  他决定在各县首先从水利入手,加强堤坝修缮,并发动民力兴建新的灌溉渠道。这些措施很快见效,特别是在华亭,当地稻田产量大增,百姓对新任知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袁正的改革举措也引来了蔡京派驻秀州的眼线的关注。蔡京时不时收到密报,得知袁正不仅在水利上大刀阔斧,还在教育、商贸等领域推行新政,似乎有意将秀州打造成一个更加富庶的「慈溪」。

  与此同时,蔡京则在朝中密切关注着秀州的动向。他手下的耳目时刻传递着袁正在新任上的施政情况。令蔡京稍感安慰的是,袁正并未急于推行达蓬山的改革模式,而是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然而,蔡京深知,袁正此人并非易与之辈。他的一举一动,或许都在暗中为未来铺路。

  然而,这些变化并未让蔡京完全放心。袁正在慈溪的成功,或许能归功于明教的支持,但在秀州这个复杂的地方,如果袁正依然能如此卓有成效,那就说明他不仅是一个明教的傀儡,而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治世之才。

  蔡京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观察。与此同时,他在朝堂上通过吏部和其他亲信势力,安排了一些密探和官吏在秀州府内继续监视袁正的动向。

  时间在朝廷的密切关注和两浙地界的暗流涌动中悄然流逝。数月后,蔡京再次接到密报,袁正已经在秀州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尤其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水利设施方面,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袁正并未如蔡京所料那般完全脱离达蓬山的影响。他在秀州的施政策略中,依旧能够看出一些明教的影子,只不过这些影子被巧妙地隐藏在了江南的传统治理模式之下。

  蔡京心中暗自警惕,但又不得不承认,袁正的才干确实不容小觑。虽然他不愿意看到两浙地界再次成为明教势力的温床,但眼下朝廷的注意力却更多地集中在北方战事上,无暇顾及南方的局势。这让蔡京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既要压制袁正和他背后的明教势力,又不能过于显露自己的意图,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就在这时,蔡京决定采取一项更为隐蔽的策略。他暗中指示吏部,继续关注袁正在秀州的表现,同时逐渐安排一批更加忠于朝廷的官员进入两浙地区,以便在必要时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正逐渐在秀州站稳了脚跟。他所施行的改革虽未如在慈溪那般大刀阔斧,却也逐渐渗透到地方治理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他也保持着与达蓬山的密切联系,时常派人往返于秀州与慈溪之间,暗中交流信息。

  秀州的百姓逐渐感受到了袁正带来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并非翻天覆地,但却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安定,民生有所改善。袁正的声望在当地逐渐提升,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极其微妙的局势中。

  然而,随着袁正的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地方势力开始联合起来,对他的新政暗中抵制。他们散布谣言,指责袁正用苛政压榨百姓,甚至暗示他与明教有染,意图谋反。这些流言逐渐传到了京城,引起了一些朝中大臣的关注。

  蔡京自然也听到了这些传闻,他决定暂时不加干涉,静观其变。他知道,一旦袁正在秀州引发更大的风波,便有了足够的理由将其彻底打压甚至除去。然而,他也知道,如果袁正能在这样的压力下继续推进改革,并取得成功,那他就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对待这个潜在的对手。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袁正深知,蔡京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而他,则必须在朝廷和明教势力之间,找到一条生存之道。

  至于未来,袁正心中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但在这之前,他必须继续隐藏自己的锋芒,积蓄力量,等待一个适合的时机,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

  在宣和五年的年终,秀州府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水利设施的改善让全府的农田收成大增,商贸也逐渐繁荣起来。百姓对袁正的支持日益增长,地方势力的阻挠也逐渐失去效果。

  然而,袁正心中明白,他的每一步都在蔡京的密切监视之下。秀州的风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他需要更加小心谨慎,才能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保全自己,也保全他所效忠的明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正的改革能否继续推进,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是否会因此动摇,一切仍是未知数。江南的风云变幻,正如暗流涌动的河流,带着无尽的危险,也带着无法预料的未来。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芳明1128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