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武吃着饭听着舍友们是议论,忽然想到了什么,抬头朝着张卫军问道:
“卫军,问你个事儿,你们那边的倒爷多吗?”
“倒爷?多啊!一直都不少!你咋突然问起倒爷了?有想买的东西?你说说看,哥们看看能帮上忙不?”
张卫军听到这话以为杨兴武是想买点什么紧俏货。
杨兴武听到这话发现倒也不觉得奇怪。
他要问的倒爷是边境线上的国际倒爷,张卫军则以为是国内倒爷。
倒爷是“价格双轨制”下的特殊群体,所谓价格双轨制就是指一个商品两個价格,自改开以来,到现在,现在一直存在这两种价格,计划内的价格,就是拿票购买的价格,计划外的价格也称为市场价格,二者价格相差至少两成以上。
随着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物资开始丰富以后,普通的倒爷才慢慢消失于,取而代之的都是有能力的“倒爷”,他们一直活跃在人们身边,从未离去,名字可能千奇百怪,归根结底本质不变。
在六七十年代也有“倒爷”,不过那会儿的倒爷被称为“投机倒把”或“二道贩子”,进入八十年代后才有了这种毁誉参半的“倒爷”。
倒爷们最初不过是从乡下收来几百颗鸡蛋、小心翼翼搬回城里换粮票,或从沿海论斤称来电子手表用麻袋装了在各地大城市兜售,后来发展到缺什么倒什么、什么紧俏就倒什么。
倒爷最泛滥的地方非京城莫属。
冯国良钟爱的蛤蟆镜,有不少都是从他们手里淘来的。
再过几年那句著名的“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会慢慢流传开来,还有不少所谓的也会官倒加入进来,大多是利用职权“开后门,批条子!”,这就是那些有能力的倒爷。
普通的倒爷与国际倒爷完全不是一类人,两个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的人,在杨兴武看来一个庞然大物的倒下,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必然是其内部早就发生了问题。
是以,他在听到舍友们讨论老美要撑不住,拿小弟开刀的时候,忽然想到,老大哥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故此他才有了这一问。
“不是我要买东西,我没啥想买的,我是想问问你,你家那边不是离边境不远?边民有没有交换物资的?这种倒爷有没有?”
“这我还真没注意,现在的局势你也知道,老山那边的问题不解决,我估计想倒东西都够呛!你怎么突然问起了这个?”
张卫军听了杨兴武的解释,认真想了想,没听人说过这里面的事情,他那边距离边境线也有一定的距离。
“刚才俊才他们不是说,老美不是要遭不住了吗?我就想着咱们隔壁的老大哥是不是也是如此?”
“卧槽,听你这么一说,好像就是这么个理,没道理老美扛不住了,老大哥就能抗住,这么一来的话,外面的局势还有可能发生变化啊!”
“可不是,老美有四个小弟续命,老大哥好像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手下啊!
猴子在老山就被咱打崩了,其他几个都是小虾米,这么一看的话,危险的还是老大哥啊!”
“是啊!这样一来局势好像还要发生变化,你们也知道,咱们学的老大哥,要不是这几年改开,乡亲们的日子过的会更难,包产到户以后,乡亲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不少,至少再不用像以前一样经常饿肚子了。”
“俊才说的不错,就拿吃饭来说,小时候还经常饿肚子,高中的时候,我还饿过肚子,也就是上了大学才好了不少。”
杨兴武听到孙俊才的话附和了一句。
“这也惨了!我小时候还嫌苞米面不好吃,哎!”
听到杨兴武和孙俊才的话,张卫军想起自己小时候嫌弃苞米面喇嗓子,顿时有些惭愧。
“不一样的,你们那边可是粮仓,地广人稀,一年虽然只能种一季粮食,产量还是非常高的,毕竟是黑土地,我和俊才这俩地方还算好的,俊才他们那边一人分三亩地,俺家那边也有两亩,住在山区的乡亲们更惨,大多只能种土豆和红薯,只能靠这些充饥。”
“哎!”
听到杨兴武的这番话五人都沉默了,这个时代的人们,穷人太多,穷学生也多。
富裕的人也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
几人沉默地吃起了饭,杨兴武看着冷场的气氛,又把话题拉了回来。
“你们说,咱们都过的这么艰难了,他们自己搞了这么久,真的没有问题?”
“这倒是,估摸着要有苗头了。”
“这么说来,变局快要到了,就是不知道是好事坏,咱们国家还没发展起来!要是时间再长一点就好了。”
“是啊!”
杨兴武听到这话也感慨了一句。
虽然与老大哥发生过诸多的不愉快,但老大哥在的时候,有人在前面吸引火力,国家的发展还是比较快速和轻松的,进入九十年代后,发展就要艰难了许多。
想到这许多事情,他多希望,老大哥能多坚持上几年。
“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找几个哥们问问,让他们多关注一下,兴武说的不无道理,有信了,我再告诉哥几个!”
“好嘞!”
“行!快吃饭吧!吃完饭,回宿舍继续翻资料吧!”
“好!”
几人加快了吃饭的速度,吃过饭洗了饭盒,又回到宿舍继续看起资料来。
杨兴武翻开资料,认真看了起来,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把借来的大概过了一遍。
做完这一切后,又翻开自己记的笔记本,查看起来,对于某些重点比较重要的资料,再重点标记。
杨兴武做完这一切,不由得伸了个懒腰,看着还在忙碌的舍友们,拿起窗台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看了看窗外的风景,休息了十来分钟,这才坐回桌子上,拿出信纸,开始准备写论文。
想起周三他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如果水上几十篇论文,肯定能名噪一时,但是现在想了想他又改变了想法。
八十年代写论文还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什么开题报告啥的,更没有发论文的数目要求。
总的来说,老师们的求学治学态度还是非常严谨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