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2章 长缨在手缚苍龙

  地面观测站受制于角度问题,最多就只能确定弹头落在了靶场区域范围内,没有跑到其它地方去。

  至于具体命中了哪个位置……

  那是无论如何都看不见的。

  为了保证安全,靶场范围本就划得很大,只有从空中才可以窥见全貌。

  但出于安全考虑,显然不可能在导弹下落的同时弄一架飞机在天上进行观测。

  不过,这就已经足够了。

  受制于角度问题,设置在陇原中部,用以观测弹道数据的雷达站和光学站都无法看到命中那一刻的情况。

  因此在最后时刻,留在阎良基地的所有人,都只能等着靶场方面通过语音报告情况。

  每一秒,都显得那样漫长。

  尤其在无线电中已经传出弹头触地的巨响,但又没听到观测员报告的那段时间里。

  虽然只有不到两秒钟,却像是过了一辈子那样漫长。

  以至于,在“确定命中靶场区域”的声音落下之后,整个塔台中的气氛先是瞬间凝固,仿佛连时间都停止了流逝。

  紧接着,才是如同沸腾一般的欢呼。

  尽管早在近半个世纪之前,x15技术验证机就突破了5马赫的分界线,正式把人类送入高超音速飞行俱乐部。

  尽管十年之前,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的“冷”计划已经把高超音速飞行体插在了5V28导弹上。

  尽管十四个月之前,同样使用氢氧燃料的x43A验证飞行器甚至在大气层内达到过9.8马赫的惊人速度,可谓一骑绝尘……

  尽管……

  可无论如何,今天这场测试都表明,就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应用而言,华夏已经无可置疑地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这枚编号为Gc-x的验证弹并不只是一个能够耐受成百上千度高温的空壳。

  而是一件加入了完整制导和控制系统的真正武器。

  虽然名字中也带着“验证”两个字,但完成度显然比这条路线上的所有前辈都高得多。

  21世纪拉开大幕的六年之后,一路磕磕绊绊走来的华夏军工业,终于在一个足以影响世界格局的技术上,站到了世界之巅。

  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的执念。

  都在这一刻化为了现实。

  如果不是顾及到塔台内部的精密设备比较多,动作太大容易搞出问题的话,常浩南恐怕免不了要被举起来往天上抛。

  但就算是经过克制之后的程度,也让位于人群最中间的常浩南有些遭不住。

  好在,庆祝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前方观测站很快发回来了新的消息。

  “常院士,这是靶场方面发过来的,弹药在最后阶段的飞行轨迹图!”

  欢呼庆祝的人群四下散开,偌大的塔台内重新归于沉寂。

  常浩南整了整有些发皱的衣服,重新来到控制台前。

  阎良毕竟只是个试飞基地,而不是专门的卫星发射中心。

  前面的大屏幕只能显示雷达气象等特定信息,没办法把随便一张图片放上去。

  因此,除了少数还要指挥号图160降落的空管人员以外,现场的几乎所有人都用最快速度围到了常浩南身后。

  只为了看一眼屏幕上的画面。

  电脑前面的操作员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快十年,但也没见过今天这样的阵仗。

  握着鼠标的手心都在冒汗。

  连续点歪了两次之后,才把已经下载到桌面上的文件给点开。

  然后,就听到身后传来齐齐的一声惊呼:

  “喔~”

  首先是弹头触地前的尾速,达到了2530m\/s,相当于大约7.5倍音速。

  不过,对于这个数字,经历过一次试射的众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真正让大家忍不住惊叹的,是下面的一张照片。

  一张经过处理之后的照片。

  能够明显看出,在弹头下落过程中,弹道出现过一次偏移。

  光学系统甚至拍到了姿态调整过程中的两个瞬间。

  这是常规惯性制导系统绝无可能拥有的能力。

  之前用东风3进行的那次测试,只是对导引头模块进行了模拟启动,以验证高超音速飞行带来的过载和高温不会破坏弹头内部设备。

  但导引头本身其实是缺装的。

  而这次,算是弥补上了最后的这块拼图。

  “雷达导引头生效了。”

  常浩南的双眼仍然紧盯着屏幕,语气平淡。

  仿佛是在说今晚吃了什么之类的家常闲聊。

  “所以,这就算是……成功了?”

  站在他身后的戴彭鑫甚至有点不太敢相信眼前的场景。

  正交滑块控制、弹载SAR制导、双锥体高超音速构型、可用于pbV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

  四项核心技术。

  一次测试,全部验证完成。

  甚至于,其中三项还是让其它项目搭的顺风车。

  尤其是他们科工二院负责的反舰弹道导弹。

  更是相当于一步走完了至少50%的测试流程。

  后面只需要考虑跟东风21弹体相结合,以及进行真正的移动目标打击测试了。

  “严格来说还不算。”

  常浩南终于直起身子,长长地呼出一口浊气:

  “等明天天亮之后,再到靶场确认一下命中情况……看看这枚导弹到底选中了哪个目标!”

  ……

  这个除夕夜,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睡好。

  靶场位于陇原西部,距离镐京足有上千公里之遥。

  因此,需要先坐客机抵达距离最近的玉门机场,再转乘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前往现场。

  好在陆航运输部队已经开始以“撒胡椒面”的形式换装乘坐舒适性更好、可靠性也更高的直12直升机,否则一些年纪大点的同志恐怕都未必吃得消这连轴转的旅途。

  第二天一早。

  刚刚庆祝完除夕夜的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中时,四架陆航直升机已经组成梯队,飞临陇西靶场上空。

  “告诉飞行员同志先不要降落,绕着整个落弹区飞一圈,从空中看一下全貌。”

  比一般直升机安静得多的机舱里,常浩南对身边专门负责飞行领航的陆航团长说道。

  后者立即通过无线电向飞行员下达了指令。

  很快,原本处在降落航线上的四机编队重新上升了少许高度,接着准备开始绕场飞行。

  实际上,都不用真正来到落弹点上空。

  当直升机飞到靶场边缘时,常浩南就已经注意到,在大约一公里以外,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大坑。

  整个靶场区域内,设置了1大3中7小,总共11组水泥靶标。

  而从空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那个大坑就出现在其中面积最大的、截面形似航母斜角甲板的靶标中央。

  大坑周围的水泥表面层层龟裂,几乎蔓延至靶标边缘。

  近处还有一小圈焦黑的痕迹——

  由于这枚弹头没有装药,只有未耗尽的固体推进剂燃起了一些火焰,并且很快熄灭。

  但即便如此,还是不难看出7.5马赫速度带来的恐怖穿透力。

  如果是一枚真正的弹头,被命中的又是一艘真的航空母舰。

  那么即便不至于当场断成两截,恐怕也很难逃离沉没的命运!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