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章 又是一年

  转眼又是一年即将过去,各地的情况已经陆续传到京城,汇总到内阁,总体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

  强大的万通商会几乎汇聚了中土的所有豪门世家,大家一起加入进来,同振商贸,共同开发新产品,开辟新的商路,共同发财。

  今年万通商会给中央财政带来了五百万贯的税收,给各省、州、县的地方财政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赵重阳本人也分得了三百万贯的技术鸿利。这三百万贯交一百万给财政部,留了两百万在内务府账上。

  现在整个北方受战乱的影响,赵重阳已经让内阁对外宣布,三年内免税,只有淮河以南和四川等地共上缴了八百多万贯的地方税收,勉强够军队、公务员一年的工资。功臣们一年的奖金又只有赵重阳从内务府中开销了。

  中央银行的金库中现在有三百万两黄金,五千万两白银,是这些年灭西夏、灭安南、灭浦甘国、灭暹罗国、灭吴哥国、灭金国、灭扶桑得来的库银中的一部分。

  然后是万通商会每年分给赵重阳的鸿利,还有佐渡岛、石见银矿和万通商会在扶桑的商业收入,每一年除去所有耗费外,都还有两百万贯的纯收入。因为海外的商路都是赵重阳私人出钱开辟的,所以整个扶桑的收入,其实是赵重阳个饶。

  这就是,大盛国虽然是新建的,但国库却是满满的。中央银行一次性发行一亿贯即两百亿元的纸币都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何况,原来的户部还积存有一千万贯的铜钱。

  此外,各省、各府、各县的银行,各地的豪门世家还出钱分担了股份,分鸿利。因此,各地积攒起来的钱也不下于四千万贯。这样,中央银行首批发行的纸币就是四百个亿。然后根据各地商业发达的多少,库存金银和铜钱的多少,把纸币越各地银行去。

  为了大力推行纸币的使用率,中央政府把盐、铁、茶、糖全部收归万通商会统一定价,统一买卖,但必须用纸币交易,不准收金、银和铜钱。如果发现哪些代销店收了金属货币,一律取消卖万通商会产品的资格。现在各地市面上的商品,百分之九十都与万通商会有关,只要万通商会各地分会不批发东西给你,你的商店就只有关门。

  这样,就逼迫那些有金属货币的冉银行换成纸币来交易。当然,交易完了,害怕纸币放家里贬值的,可以随时交换成金属货币放家里。

  可是用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有足够的金属货币作保证,谁时需要随时换,反而让所有人没有了顾虑。这样,纸币逐渐被大家接受,最终受到大家的欢迎。现在在中土,上至东京、南京、大名府、扬州这些大都市,下至一般的县城,再也见不到用大马车拉着几大车铜钱来进货的商家了。

  纸币的使用,促进了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也就促进了各地物资的交流。

  在这一年中,北方的生产和经济恢复得很快,给纸币的使用是分不开的。

  各地的官道在春耕忙完后,就开始雇民工扩建,特别是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河北等地,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交通一旦顺畅,经济和生产恢复起来非常快。

  学校的发展南方较快。主要是南方没有经过大的战乱,加上这些地方是万通商会发展得最快最好的地方,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是全大盛朝最发达的地方。有钱好办事,办起学校来也快。

  江西、浙江、湖南、安徽、江苏几省首先是省城、府城和大多数县城办起了学,将七岁以上的儿童劝来上学。湖北、河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只有少数县城第办起邻一所学。

  大盛朝要抓好教育,现在面临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师资问题,现在就是把所有的秀才、举人和私塾教师抓来教书,可能教师都还不一定够。所以,现在还不能搞大众教育,只能搞精英教育,层层淘汰。

  赵重阳今后的设想是:一至三年级,争取入学率达到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升上四年级时,淘汰入学人数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学毕业,分一次流。在校生的百分之四十进入初师班学习,毕业后成为初教师。若干年后,初教师不紧缺了,可减少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剩下的进入初中学习三年,毕业时再分流一次,百分之四十大部分进入中师,毕业后成为学高段教师。少部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如电工、财会、机械、驾驶、机修等技工专业。

  二是女生的入学问题,现在女生的入学率几乎为零。必须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让女生和男生一样可以平等入学。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高层做起。

  首先,皇帝和皇族带头,七至十二岁的孩子不分性别,必须送到学读书。不照办的按皇族的家法处置。

  两月后,京师的九品以上文武百官人员家里的孩子,不分性别只要在七至十二岁的,全部入学。不照办的,回家种田。

  再推迟四个月,各地的九品以上公职人员,各地豪门世家、皇亲国戚,都必须送适龄儿童入学,有故意不让女生入学的,公职人员开除公职,商户之家断绝与万通商会的商业往来。

  赵重阳相信,只要解决了师资和女生入学难的问题,初等教育的瓶颈就会被打破。

  初等教育起来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春也就不远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换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