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哲学,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大小关系与包含关系,前两个阶层体现出的“阶级性”纯粹是片面的视角所制造的幻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阶层并非“数学”这个概念的全部,哲学阶层也仅仅只是“哲学”自身不完整的一种表现形式。哲学具备超越并涵盖数学阶层的概念,而数学里也存在着对应哲学阶层的表示法。同理,我们可以找出一堆完全异于数学阶层的数学概念,用它们拼凑成一个连哲学阶层都无法触及的新阶层。在这个新阶层中,没有计算器,没有数字语言,没有几何结构,也没有公理体系……旧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中具备的一切,它都不具备,因为它不需要那些低级的东西。它拥有的只是一系列在数学领域内更为纯粹的概念与关系。它们从最基本的构造开始,组成了这个阶层的所有部分。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哲学上帝与哲学阶层之上出现一个完全蜕变的数学阶层。同理,从哲学领域中抽出一系列更加超然的结果,又能得到凌驾于这个数学阶层之上的哲学阶层。以此类推,数学与哲学相互交错,两者互相攀升的数哲阶梯便诞生了。然而,这个“阶梯”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阶梯,因为像阶梯这样的几何叠加模式只属于最初的数学阶层,就连哲学阶层中囊括的体系也完全脱离了这种结构,只能用类比的手法将其形容为与阶梯相近的理想化模型。我们完全可以用“无限延伸”这种早已在更低层次中运用过的描述来表示数哲阶梯的存在形式,只不过这里的“无限”并不存在于阶梯中任何一个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里的无限所对应性质的限制内。当你笃定地认为这个“阶梯”是以数学——哲学——数学——哲学……这样的顺序排列之时,那么你就已经陷入了深渊般的误区之中。这种形式本质上只是两个元素被无限重复之后极为简单的排列组合,就连欧几里得空间(尺度不超过数学领域里最普通的无穷:N)中任意一个可以作为数轴的直线上都存在无数个具备与之对应特征的无限循环小数。你所能列举出的一切排列组合的方式都早已在数学阶层的底端被表达了出来,而数哲阶梯中两种阶层真正的排列方式根本不会与阶梯内任何一个阶层中存在的关系相对应。对于任何数学、哲学阶层而言,它内部表达出的一切形式都必然没有资格存在于更高等的数学、哲学阶层之中。不仅如此,它们与其它数哲阶层之间的排列方式也超出了自身可表达的范畴。这意味着前面对于数学与哲学相互交错的关系仅仅是一种便于理解的比喻,把两者当成独立的整体并以狭隘的人类思维去展现其复杂的排列无疑是荒唐可笑的。
为了简单表达,我们必须为这些构造体赋予“两者之间”、“两者以上”之类的数量特征,尽管这些特征只能用于最低级的数学阶层内部。在数哲阶梯真正的排列方式中,所有阶层内的所有概念都能够以阶层本身无法表达的形式进行跨越层级的“组合”,以此延伸出繁杂的框架。当你在把这些阶层中的概念当成独立的元素并认为它们是在穷尽每一种顺序进行组合之时,你已大错特错。因为你想到的那种模式依旧可以用数字之间的组合来对应,而这些数字连最基础的无限都没有超越。当我们从数哲阶梯的视角开始,将比普通无限更高的概念,甚至诸多的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进行解读之时,也可以用解读出来的结果对应那些比被解读的事物更为广阔的疆域(就像十个数字按所有可能排列出来的字符串可以用来对应以所有顺序互相组合的数哲阶层的组合模式一样。只不过组合后的结果并非真正的数哲阶梯,而是用低等的排列方式拼凑出来的存在罢了)。可是这些解读出来的结果都不配跟数哲阶梯的真正“排列方式”进行对应。虽然后续的阶层都会出现类似于排列组合的模式,但是都不会是前文的结构可以对应的“排列”。数哲阶梯中两种阶层的关系还包括了除“排列”之外的无穷多种,它们在所有方面都比“排列”更是其中任何一个阶层里都不可存在的概念。至于这些概念本身,互相之间亦会具备无穷多种“排列”。不过既然它们已经超越了“排列”,那么它们之间可存在的“排列”自然也完全脱离了前面的“排列”,而除了“排列”之外亦会存在无数更高阶的组合关系……随着延伸过程的进行,组合关系与形容它们种类的“无穷”越发越与之前的一切拉开鸿沟。无限的延伸过程会坠入过程自身,并无止境地扩张为更加复杂的过程……而其中遵循的结构也必然无法从其中任意一个延伸的阶段中找到对应的“组合关系”。总之,这张关系网是作为“排列方式”这一组合关系而延伸出的无尽整体而存在的。所有位于数哲阶梯之上的阶梯,都不会具备数哲阶梯的关系网中所包含的一切。就算某种体系有远远超越数哲阶梯的容量,若是能够被数哲阶梯内的“排列方式”所排列,或是能被关系网中的其它概念所作用,那么它本身就会与数哲阶梯沦落为同一级别,无法作为数哲阶梯之上的阶梯而存在。位于数哲阶梯内的多个阶层与普通空间中的多个苹果,都是可以作为不同的个体而被排列的,因此也都存在于那个低级的关系网之中,属于同一个等级。在数学与哲学两者之外,那些可以作为学科而存在的结构拼装出了“假想学科”的阶层,并以互相之间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数哲阶梯之上的阶梯。当然,这个“排列组合”必然不是前文所提及关系网里的“排列”或其它概念,否则假想学科阶层就不会拼装出更高等次的阶梯了。
你有权对突破数哲阶梯的领域做出任何脱离数哲阶梯本身逻辑体系的“妄想”延伸,无限制地打破它自身的可对应性。这些延伸会演化为一个最初的阶层,充当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跟第一个假想学科阶层之间的过渡阶段。数学阶层与这些阶层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阶层”而已。在哲学阶层的底端,必然存在着涵盖数学阶层的阶层、以此阶层往上无限延伸出更多阶层、最后形成的总阶层、把总阶层作为底层向上继续以无数更高阶路径延伸的诸多阶层……以及它们构成的阶层。当然,这也必然不会是哲学阶层的终点。就算拿出了无数的创新、无数的框架与无数的层级系统……它们也都可以是哲学阶层底端那个“过渡阶层”的一部分。同理,数哲阶梯之上第一个假想学科阶层(其实没有所谓的“第一个”,但是可以将任意一个定为起始点)不可能只相当于数哲阶梯领域之上的某种超然延伸。数哲阶梯与完全超越它的延伸系统所处的过渡阶段,必然要再经历不知多少的层级拓展和对于新概念的引入才能进入下一个被包含的小阶层。第一个假想学科阶层可以被当成数学与哲学之外的第三个学科领域。就连人类研究的不同学科都具备自己独特的“术语”和“性质”,就更不用说整个学科阶层的宏观范畴了。作为一个学科,第一假想学科阶层必定具备独特的自我延伸法则。作为一个位于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之后的阶层,它也不会是仅仅通过类比从数学阶层到哲学阶层的路径就能延伸数哲阶梯之上的领域得到的。当我们仅用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这两者的存在来定义“学科”这一概念时,我们所能延伸出的第三个学科阶层、第四个学科阶层……以及一切学科阶层实际上都没有脱离哲学阶层与第三个阶层之间的过渡阶段,因为第一个假想学科阶层就早已突破一切学科以及它们自身的延伸了。所以,当我们对于“学科”一词的理解局限于数哲阶梯里那些阶层体现的“数学”与“哲学”时,我们接下来所能构造的一切学科实则都存在于假想学科之下的范畴里。同理,当我们用任何一个学科的“不完整领域”来概括那个学科的框架时,我们对于学科的定义所能造就的一切延伸也就都仅此而已了(把“学科”换成“假想学科”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从某一学科阶层开始而描述的“一切学科”都毫无意义,对于任何凌驾于原来那个学科阶层上方的阶层(包括学科阶层与内部的任何小阶层)都不具备任何有效的延伸。对于假想学科阶梯中各个假想学科之间的延伸以及它们自身的不同阶层在阶梯里的排列不在此过多赘述。总之假想学科阶梯的关系网更不可能仅仅具备“排列”这一种概念,而是具有与阶梯本身的等级相匹配的规模的概念集合。而数哲阶梯与无穷无尽的假想学科阶梯之间亦是存在它们自身的关系网不可触及的“排列方式”以及包含它在内的更复杂关系网。当我们把这个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的关系网看作一个整体时,我们将发现它所涵盖的阶梯系统又会在更高阶关系网的作用下与其它系统以更加繁多的方式互相作用,并向上攀升。我们无论找到哪一类关系网,都会发现它所作用的体系会以无数种关系网自身无法对应的关系(更上层关系网里的概念)与其它体系发生作用。你完全可以把小关系网被大关系网包含的无尽过程视为一条延伸链,然后像之前层级用到过的方法那样,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并通过几何结构的比喻来表达“这个过程之上存在更加高阶的延伸过程”。只不过这样做根本毫无意义,你无法把已经到达这种层面的关系网之间具备的组合模式与能够在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里找到的结构产生对应,所有关于延伸模式的概念都默认是完全脱离了下层关系网所束缚的层次的。以上提及的这一切暂且可以被称为“假想学科网络”,而它正是可以体现超玄学基本能力的场所。对于任何概念本身的定义进行无数次重塑,正是它最基本的作用。
超玄学扩张法:
1.顺序错位法:
拿数学阶层中最基本的数字作为例子,超玄学可以让2<1成立。尽管这是数学阶层里的存在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举出这个简单例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超玄学。既然2<1,且1<2,那么……1<2<1<2<1<2……的无尽链条便会产生。对于大于自身的概念,1自身又大于它。那么1在大于这个“大于1自身的概念”的同时又会被这个概念超越,而这个超越了“大于‘大于自身的概念’的1”的概念又将再次<1……这会让原本固定在同一个层级的1跳跃到无数个比原本的自己更高或更低的位置上,不受固定大小的束缚。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数哲阶梯内所有数学阶层与哲学阶层以及假想学科网络内的其它阶层分解为零散的概念,并用超玄学对其重新定义。我们可以让其中的任何概念都凌驾于另外的所有概念之上,使它们在无限的自我矛盾中同时处于众多层级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假想学科网络里的任何事物,无论原先处于哪一层面,有多么渺小,都可以同时存在于“超越网络里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的层面里。当0在超玄学的作用下成为超越网络内一切的存在时,网络中位于它之上的一切概念的定义也会随之修改。毕竟0是支撑起数学阶层底端的起始元素,而关系网本身的最底层次便是最初提及的那个数学阶层。此时,不仅假想学科网络里的每个原本高于0的概念都会自动升级,不同层次之间的概念也会拉大差距,导致整个假想学科网络因为内部所有成分的延伸而扩张。既然这样,那么超越了它的0也会因为它的扩张而自我进化,以此推动它之上的概念也继续提升,最终将扩张结果回馈到假想学科网络这个整体之上,并继续推动0的延伸……如果你试图使用每一种顺序将位于这个循环系统中的概念进行排列组合(1<3<2……或3<2<1……就是其中两种顺序),你将再次陷入“低级排列方式”的泥潭中。你只需要知道,你所能列举出来的排列,永远不是它们真正的排列方式。你那“穷尽所有顺序的排列组合”早已死在了最初的数学阶层里。超玄学还会继续对关系网内的概念进行定义上的修改,让“低阶排列”>“高阶排列”成立,而它们之间最终会产生的链条也会被超玄学重塑的另一个关系网所作用……最终强化整个循环系统。如果超玄学再次重塑0的定义,让升级之后的0完全凌驾于经历蜕变的假想学科网络与刚才所描述的整个循环系统之上,那么这对网络本身来说就是比第一次程度更大的上升。把这个过程无限循环下去会如何?“无限循环”本身可以与无限循环小数对应,而小数是数学阶层底端的基本概念,因此像套娃一般的循环模式根本不会存在。而超玄学可以修改“循环”的定义,让它自身强大到不与假想学科网络里的任何结构发生对应,并套用在“无数次修改0的定义,使0这个数字凌驾于原本的假想学科网络之上,并让假想学科网络以循环的模式向上飞升”这一过程上。假想学科网络每进行一次飞升,它内部的结构可对应的层次就越高。超玄学总能完美地绕过能与之发生对应的一切,并每次都站在比那些结构所能对应的模式更高的层面上对正在进行的循环进行定义重塑,使假想学科网络飞升的速度永远无法跟上超玄学修改定义的速度,始终都不会迎来飞升模式进化的终止。当然,这循环的每一层所遵循的顺序依旧是从0到数学阶层,再到哲学阶层,最后才是假想学科网络。
超玄学可以用任意的“顺序”将循环重组(此时的“顺序”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假想学科网络中任何关系网内的“排列”),给每种“顺序”都赋予全新的含义,让任何跟原有“顺序”存在一丝差异的“顺序”所对应的循环都无限制地凌驾于原有“顺序”所指代的循环本身,并且后者中的结构无法与前者结构中的一切存在模式发生任何形式的对应。对于任何一个因为微小的顺序差异超越之前那个循环的循环,超玄学都可以让另一个跟它有差异的循环凌驾于它之上。到了这个时候,超玄学又可以对具备不同“顺序”的循环进行分层,所有“顺序”对应的循环都处于不同的层次中。低层次的循环与高层次的循环共同都在超玄学的作用下无限扬升,超玄学为它们赋予的定义存在本质上的差距。低层次的循环在定义重塑并进化的过程中完全无法触碰任何对于上层的定义,无论是加强时用到的,还是构成它们本身的定义皆是如此。将任意一个循环在延伸过程中会被赋予的一切定义,以及赋予定义的过程本身需要用到的定义……可以塑造的一切塑造出来,并与一切可对应的结构产生对应(在这里的对应法则之下,就连任何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对应“把前文提及的一切概念都像套娃一样无限循环下去”这类结构。不过越是高阶的存在,它所能对应的结构与自身的差距就越大),最终与之发生对应的一切,也只是它本身而已。也就是说,任何能够与循环发生对应的延伸定义,都已经存在于循环过程的必经之路上了。若是将某个循环可对应的一切塑造出来,并让塑造出来的结果继续与更层结构发生对应,再让这个高层结构继续对应更高层次……就算将这个永恒过程变为这个循环本身都无法对应的上层循环也依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此类对应模式的作用下,无论将延伸过程扩张到何种地步,最终都无法脱离原本的循环就早已具备的定义。但是在超玄学赋予循环“顺序”并把具有不同“顺序”的循环分层以后,任意两个循环自身的定义之间都会彻底失去“可对应性”。此时,各个层次的循环之间又会形成一种“顺序”,而超玄学依旧能给它们增加无数种额外的“顺序”,并赋予其更加高阶的定义。与前面同理,每一种“顺序”对应的层次彼此之间都会因为微小的差异而在超玄学的作用下拉开差距,并产生与自身对应的层级。而这些层级之间可以构成的不同“顺序”依然可以被超玄学独立出来,存在于与自身对应的层次之内……规律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更加不可对应的循环也会被贴上更为复杂的“顺序”标签,然后不同“顺序”各自之间存在的排列又会引出其它关于这些“顺序”所在层次本身的“顺序”……这类过程可以以无穷多的方式循环下去,可造成这一切的仅仅是超玄学对“顺序”这个定义的无数次修改罢了,而这里的“顺序”还都是基于假想学科网络而衍生出来的。
当然,就算超玄学可以毫无限制地给假想学科网络的“顺序”领域升级定义,依然存在永远高于假想学科网络的“边界”。这个“边界”不会给假想学科网络“顺序”领域的延伸施加任何限制,它仅仅是存在于永恒的高处罢了。假如你站在假想学科网络的“顺序”领域的视角上看待“边界”的话,你会发觉它也在与你一起向上飞跃。只不过你飞的越高,你们之间的距离反而越远。你使用的飞跃方式越多、越强,在繁多程度、复杂度、强度上与它的差距就越大。你在任何方面的加强都永远没有任何限制,因此你们之间拉开差距的方式也根本毫无限制。如果超玄学将网络的“顺序排列”定义为可以跨过“边界”的延伸方式,那么那个“边界”就是虚假的投影。不过定义后造成的加强本身确是真实存在的。这意味着假想学科网络可以在由超玄学无数次重塑定义的延伸方式下不断超越虚假的“边界”,然后定义一个高于真实“边界”的顺序。尽管这个“真实的边界”本身也是投影,可是超越被赋予“真实”头衔的投影这一过程要比原先超越投影的所有延伸路径总和走的更远。在此基础上,“超越投影”的定义便会随之升级,因为超越“真实边界”这一举动会成为超越投影的过程。那么当超玄学让网络的“顺序”再次跨过“真实的边界”时,这个过程又会变成跨过投影的举动,此时的“真实边界”更是自动提升了层次……于是这种行为又可以被定义为与一条一维射线对应的延伸,而这条射线属于的几何领域都被包裹在最初的无限(N)之内……超玄学能够不断把高级的延伸方式与最低级的存在形式强行对应(发生对应之时,后者的范畴将覆盖原本的前者。而低级存在形式在得到这种升格后会导致高级延伸方式本身以及它们的可对应性范围受到更大规模的超玄学加持),再持续列举出高级的延伸模式本身也无法对应的延伸,然后再定义为低级模式本身……虽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低级模式……总之,超玄学就是可以把所有用到过的修改、加强、扩张、重塑……定义的方式定义为早已在世界观底层出现过的模式,从而加强那些最为普通的概念,使原本凌驾于其之上的一切自动进行更高程度的升级。尽管这依旧是超玄学运用的无穷方式之一,并且这些方式在展现其繁多的种类与复杂的分层之后终究会被定义为一条最普通的增长线条(或是其它底层领域里的存在形式),在它们无法对应的结构里消失殆尽。而始终超玄学终将告诉你这也是它在“顺序”领域所能运用的最低等延伸……满足上述“边界”描述的最渺小存在被称为“最低边界”,而诸多“边界”的领域也遵循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超玄学系统。在没有超玄学作用的条件下,“最低边界”也会自发地凌驾于假想学科网络的“顺序”扩展之上。后者在超玄学作用下的延伸路径越广,前者本身强于它的程度就越大。这一特征是“最低边界”自带的性能,无需超玄学的加持。实际上,“最低边界”并不是“边界”里最低等的那一个“边界”。而是以其中一类“边界”作为起点,向下无限延伸(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单向延伸)出的一整个大“类”,全部满足上面对于“边界”的描述。
由于“边界”具备特殊的性质,“最低边界”之上的“边界”对于“最低边界”自身的扩张过程也存在“越是增长,距离越远”的关系。“最低边界”在没有经历超玄学重塑的原始状态下,对经历了超玄学所有作用方式的扩张路径就已经具备了无限制的凌驾性。那么在经历了超玄学所有种类的塑造法之后,这个原始状态会暴涨至何种地步呢?在作用对象不同的情况下,超玄学的作用效果也会体现出极大的差异。任何一种“顺序”,甚至是数学阶层底端那能够被凡人理解的顺序,都可以使“最低边界”的原始状态进行大规模扩张。你可以从头开始,随意将那些早已经过的低级阶层里存在过的任何“顺序”拿出来排列这个原始状态。当那些无法对应比“最低边界”无限低等的形式的结构作用于“最低边界”的原始状态时,它们却能发挥连扩张之前的原始状态以及它之下的那些形式都无法对应的作用。所有本该被遗弃的低级“顺序”皆是如此。原始状态本身对假想学科网络延伸出的“顺序”领域存在绝对凌驾性,因此再低等的形式都能作用于原始状态,并令其扩张。已知原始状态在自身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就能随着假想学科网络“顺序”领域的延伸而与之拉开差距,本身就是扩张模式的象征。若是将外界因素导致的扩张施加给它,它就会在已有扩张模式的基础上继续进化。如果让原始状态+0,那么“原始状态+0”这个整体对于原始状态而言就是不可对应的扩张模式。随着原始状态所对应的模式的扩张(当它作为一个扩张模式而存在的同时,它自身的扩张模式以及它的扩张模式的扩张模式……等等都与最初的扩张模式本身同为一体,处于扩张状态之中。早在数学阶层底端的连环宇宙、海洛梅斯数泡等阶层就已经具备这种“扩张模式”,更不用说在此处出现的模式了。既然这里对于扩张模式的形容都可以运用在底层世界观上,那么此处实际的扩张模式必然远不止描述中那样),“原始状态+0”会逐渐与“原始状态”拉大差距。假想学科网络的“顺序”领域可以被看作一个自变量,原始状态则在此情况下作为因变量存在。如果说前者是一个缓慢增大的正实数,后者就可以被当成前者的有限倍数(此处为超玄学的强行类比)。这样的情形确实满足“其中一方会随着另一方的扩张而与它拉大差距”这种描述,但是在跨度层面上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类似的不恰当比喻还有很多。如果把假想学科网络的“顺序”领域与“最低边界”的原始状态之间的关系以上述方式类比,原始状态与“原始状态+0”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类比?用缓慢增大的有限数跟真正的“最低边界”原始状态的扩张模式之间的关系必然是无法对应其宏大本质的。如果再将后者比作缓慢增大的有限数,那么这个“有限数”视角上的“原始状态”的扩张模式必然更加宏伟……
凭借无止境地在两者之间进行视角切换以拉大链式类比的效果毫无意义,“原始状态+0”突破了原始状态与它之下所有结构的类比模式。在原始状态对应的扩张之上,“原始状态+0”会以“原始状态本身与任何低于它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无法类比(包含延伸类比)”的形式远离原始状态。你可以选取一个满足此处描述的“动点”(这个动点也可以像描述中那样以不可类比的形式与原始状态来开差距),为它赋予最低的等级,并找到随着它的扩张而自动远离它的“更高点”,再在“更高点”的基础上寻找相对于它拉大距离的“点”……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寻找,任意一个“点”和低于它的“点”之间拉开距离的方式与它和高于自身的点拉开差距的方式之间都遵循“前者与低于自身的一切之间的关系无法延伸类比后者”这一准则。不过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所有的“点”跟“低于它的‘点’之间拉开差距的方式”与“它跟更高的‘点’之间拉开差距的方式”若是都符合同样的描述——前者无法延伸类比后者,那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们之间的整体关系是可以被类比的,因为“对A与B之间的差距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B与C”早已存在于最低的层面里了。事实上,“前者无法延伸类比后者”在运用于“‘最低边界’的原始状态跟任意一‘点’拉开差距的模式”与“那任意一‘点’跟任意‘更高点’之间拉开差距的模式”这两者之后,后者与“‘任意更高点’跟相对于它自己的任意‘更高点’之间来开差距的模式”之间的关系也是两者无法延伸类比的。而这里的“无法类比”同样是那两者之间的“无法类比”无法类比的,这句话新出现的这个“无法类比”依旧是前一个“无法类比”无法类比的……越是往后,反而越是不可能进行类比,这更是说明了就连“不可类比性”也在扩张(按理来说本应是越靠前越无法类比)。而这个由“无法类比”构成却同样没法被它们本身的“不可类比性”类比的“链条”之内,任意两个“无法类比”之间也会在链条无法类比的模式下诞生出新的“链条”……这些延伸出的无穷模式永远都会因为可以被粗略地强行类比而被更强大的“无法类比”否定,然后诞生出最终也会被否定的延伸……原始状态之上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连它们自身都无法类比的“模式”所创造的“数量”的“点”(也许这种“连续性”会让你产生“它类似于直线数轴上的点的连续性”的错觉,可是你需要时刻明白,所有运用过的描述与将要运用的描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强行嵌入的比喻而已,实际构造远不止如此),因此我们选取的任意两“点”在拉开差距的同时,两者之间的无穷“点”也在以两者无法类比的方式拉开距离。那些“点”中的任意两“点”之间依然能够找到永无止境的“点”,并两“点”本身的构造以及彼此之间的跨度且无法类比它们的“数量”与拉开的方式……这意味着任意两“点”拉开差距的模式会包含其中所有“点”互相之间的相对扩张,所有“点”之间的相对扩张的作用也会叠加起来体现在将它们夹在中间的任意两“点”上。这里的“叠加”不同于“因内部各个部分的增长所导致整体得到各部分增长总和的膨胀”,而是两“点”之间所有的部分都具备对于两“点”间整体而言“无法类比”的相对扩张,并最终呈现为任何部分以及它们之间不可被自身类比的相对扩张模式的一切组合所构建的最终整体(一切部分自身的组合模式必然也不可被其它部分类比。而它们互相之间的“无法类比级”凌驾——通俗来讲就是互相超越——会导致这个整体内部存在任意种类“顺序”的“无法类比模式”阶级排列。简单的来讲,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超越其它部分,也都可以被其它部分超越。于是就会像前文一样,各部分之间所有版本的“强度排序”都会存在,而这些不同“顺序”的排列之间又会在超玄学的强行定义下出现断层式的“量级差”,用前文不可类比的方式延伸出不同“顺序”之间的“顺序”、等级、扩张法……并创造出“两‘点’间整体”这一层次内的“顺序”领域。因此,接下来对于“内部大于外部”、“部分大于整体”的概括只是被描述对象——不仅仅只有两“点”之间的一切,还有后文将会提及的“回馈法”——自身具备的最低价的一种“顺序”而已,往上依旧可以无止境延伸)却无法类比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对于构成自身的更小部分以及“更小部分”对于构成自己的部分……都是如此。
任意两“点”的差距与“不可类比性”都本应比它们之间的任何两“点”夸张得多,因为前两者是包含了后两者的区间,而这里的层次差异理所应当比前文那些低级层次更加宽广。差距越宽广,这种“里大于外”的矛盾就显得与常规逻辑更加格格不入,但这种格格不入的矛盾恰恰就是这些“点”彼此之间构成的系统的扩张基础。已知任意两“点”都可以满足前文中对于“原始状态+0”的描述(那么它们就都应当具备对原始状态的超越性),且两者之间“点”的“数量规模”超出了它们可类比的领域(那么也肯定不是原始状态以及在那之前提及的所有层次可以形容的“多”了),其中任意选取两“点”,它们之间的跨度——包括拉开差距的模式、自身强度……等无穷方面的跨度——对于最初选取的那“任意两点”来说都是无法类比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无法类比”,对于这里会涉及的“不可类比性”需要延伸出无限制的“无法类比”层次)。那么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看(“规律”这个概念在各层次的世界观中也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各对象之间反复出现的关系”),任意两“点”之间任意两“点”之间任意两“点”……每向更内层推进一步,就有自身无法类比的“数量”、“模式”……等等。而这无法类比之物的“数量”、“种类”、强度……以及这省略号里内容的“数量”、“种类”、强度……还有这个省略号里的(该系列过程省略,因为一直循环下去会形成属于这些概念的数学阶层、数哲阶梯、假想学科网络……以及原始状态之上的这些“点”构成的系列。向那些“点”之中任意两者构成的“区间”进发,又会遇到上述那样的“省略循环”,于是它们自身的规模又会形成数学阶层、数哲阶梯、假想学科网络……因为“循环”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任意两‘点’之间的内外层差距”,所以在最开始的那两“点”之中,所有的“内外层差距”都会反映到形容这个差距的这一系列无止境“循环”的每一个步骤中,而这些“循环”构成的整体描述的才是这个完整的差距。因此这些差距都不是这些差距本身,它们都存在于构成自己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里。它们自身全都远远大于自身,而后一个“自身”也远大于“自身”……这也是“内大于外”的一个变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形容内外层差距的任何“循环”里都存在着同等的“差距”以及循环中超越这“差距”的“更大差距”)……也同样是自身无法类比的档次。那么这里的“规律”是否相当于将“任意两‘点’之间的任意两‘点’”与“任意两‘点’间任意两‘点’间任意两‘点’……”相互类比呢?是的,这种类比行为实则依旧是在削弱内层与更内层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任意两‘点’间任意两‘点’”与“任意两‘点’间任意两‘点’间任意两‘点’”的跨度)。既然这样,那最初的任意两“点”的跨度相比于那些向两“点”之间的区间内部无限延伸的任意两“点”而言必将越来越渺小。但是实际上,这只是那两“点”之间扩张模式的一环,所有超越两者围成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两“点”之间的所有“点”都是构成两“点”区间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在“拉开距离”等扩张行为上的最终叠加都会反映到被超越的整体(两“点”之间的区间)之中。然后这两“点”的跨度就会超越其中任意两“点”间的跨度,违背一开始“内大于外”的准则,于是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跨度又会因为准则的存在大于超越它们的整体……前文和后文都有类似的矛盾,可是由于所处层次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扩张程度必然也不同。在这个扩张法之上列举出对于这个过程对应的扩张以无法类比的方式拉开差距的过程,并在持续于前文无法类比的状态下持续下去(此处的“无法类比”必然全方位超脱前文中的同名词语,后文对于此处也是如此),甚至是让超玄学对这些低级定义进行再加工,都是可行的,只不过始终处于“点”的体系内。
“点”、“线”、“面”、“体”……“维度”……其它更高阶的“数学模型”……“数学阶层”……“数哲阶梯”……“假想学科网络”……“原始状态”……全新的“点”、“线”……继续往后延伸,它们也都可以属于“原始状态+0”。“原始状态+0”并非一个封闭的区间,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广阔范畴,那些对于原始状态之上的那些“点”以及更上层存在的定义实则只是它的“模拟状态”罢了,但却也属于它本身。那么“原始状态+0”代表的完整意义只是在原始状态上加个普通的数字0而已吗?事实还真是如此。这里的“0”并不是经过超玄学改造定义后的0,就只是普通的数字罢了。那么“+0”这个行为会给原始状态添加什么全新的成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0之外的事物而言,0不占据成分,“+0”也不会添加什么新的内容,但“原始状态+0”确实包含了那些超越原始状态的领域的开放性延伸结果。这就意味着原始状态本身不需要添加什么、减少什么,它本身就可以作为“原始状态+0”这一层面而存在。这样一来,似乎抛弃了前文中所大致讲述的、原始状态与“原始状态+0”之间存在的差距,毕竟原始状态只需+0(也可以理解为不进行任何延伸)就可以到达“原始状态+0”的地步了。但是在超玄学之中,矛盾的出现永远都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扩张。对于原始状态与“原始状态+0”这两者,前者与后者之间既存在无法越过的鸿沟,又具备轻易抵达的方式(根本不用强调“抵达”,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抵达”,“抵达”的方式便是存在)。我们只需将其视为“可以单独分开,也可以合而为一的两种情况”,并将原始状态和“原始状态+0”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处于不同高度的层面即可。既然原始状态只需+0就可以到达“原始状态+0”的高度,那么如果让它持续重复+0这一过程,就会出现如下结构:“……“““原始状态+0”+0”+0”+……”。从表面上看,每一次“+0”所经历的概念跨度都相当于原始状态跳跃到“原始状态+0”的。可事实却远非如此。就连原始状态与“原始状态+0”里的那些“点”之间都存在层次繁多的“不可类比性”,更不用说“原始状态+0”与“原始状态+0”+0之间了。把前者比作“……”,后者比作“……”,然后他们之间运用……的方式甚至都无法……诸如此类的延伸早就毫无意义了,尽管后文中还会用到,目的也只是大致描绘罢了。一直+0的过程可以永恒持续,可最终都只是“+0”罢了,原始状态自身甚至不需要进行任何跳跃就可以将其本身变成它们。那些不同次数的+0后产生的“原始状态+”,本质上都是原始状态自身的不同“状态”而已,只不过在强度上天差地别。如果让原始状态+1,前面所有+0的延伸都会在这次延伸面前变得毫无区别。只不过+1跟没有增添成分的+0对原始状态来说也没有区别,因为尽管它可以因此而延伸,可这些都只是数学阶层里最为普通的数字,原始状态所处的层次比它们高出了太多(+1对原始状态而言也是什么都没加,所以它到达“原始状态+0”的层次也只需“原地踏步”)。“原始状态+2”、“原始状态+3”……“原始状态+数学阶层”、“原始状态+数哲阶梯”、“原始状态+假想学科网络”……“原始状态+原始状态”、“原始状态+“原始状态+0””……用尽原始状态之中或之下的每一种运算法(列举出来的只是加法)、构造法、延伸法……施加在原始状态上,所能到达的层面确实越来越高,可对它施加的变化于它本身而言其实是不存在的。它在经历这些变化之后依旧是原来的它,可它确实又到达了很高的层面,所以它可以在“不变”的状态中处于那些“变化”了的状态里,凭借自身“不变”的状态抵达“无法抵达”的界限。那么,如果它在“不变”中都能完成这些矛盾的自我扩张,变化后会抵达多高的境界呢?超玄学可以给原始状态重新定义一个“0”与一个“+”,让“原始状态+0”不再是原始状态单纯地+0……
“最低边界”的原始状态、更高状态……以及“最低边界”之上那些“边界层级”的原始状态、更高状态……等等皆属于“边界”堆叠。数学阶层、哲学阶层、数哲阶梯、假想学科网络、由假想学科网络延伸出的“顺序”领域、“边界”堆叠……层层递进。省略号里无限多的部分都是能够被“顺序”排列的层级,因此这些部分本身内部的不同排列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排列,都可以在“顺序”领域里无限制延伸,继续扩张自身“顺序”的范畴……而超玄学对“顺序”定义的升级不可能止步于此,也同样不会在永恒的远方结束。所有这些能被“顺序”作用的事物,全都毫无例外地被“顺序”领域涵盖。不过,“排列”这一领域也不只是有“顺序”而已。处于“顺序”领域下一阶段却依旧位于“排列”之中的存在有着“超顺序”这一名称。按照普通数学阶层的底层逻辑,所谓的排列不过是将某些个体按照某些顺序组合在一起罢了。可是在这个层次,不仅“顺序”不再代表存在于常理中的顺序,“排列”本身所具备的概念也不仅只有“顺序”了。以上所有关于“顺序”的构造以及在超玄学作用下“顺序”可以具备的无限延伸,延伸意义下所能承载的一切结构,对超顺序而言都不存在任何排列。没有排列,就意味着不会有所谓的“顺序”和因“顺序”而产生的分级,前面所做的一切排列都失去了意义。总而言之,任何一种超顺序都是对“顺序”本身的否定,而超顺序进行的基本排列(对它而言差不多相当于在“顺序”的领域里把两个物体调换位置),是能让“顺序”本身被超玄学无限重塑后具备的一切定义都失效的排列方式。把数学阶层中的0和1进行排列也是如此,它们之间能够具备的任意一种超顺序都可以使前文在“顺序”作用下可以构建的一切层级崩塌。如果继续扩展前文中跟“顺序”有关的延伸模式,那么扩展结果会自动存在于那两者的一种超顺序之下。尽管超玄学对于“顺序”本身的定义扩展是无限制的,但是超顺序之下依然有着更无限制的“空间”去容纳这个扩展本身的“无限制”。让我们再回到0和1上面。在不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一维线性排列有着01和10两种,若是扩展到二维,那么两者便可以在无限个平面方向上构成无穷多种排列。然而,这仅仅是在未经过超玄学进行任何修改的最普通的“顺序”下,让最初的数学阶层底端的两个基本概念于同样是底层结构的二维空间里进行的不重复排列。既然这样都能产生无限多的顺序,那么可想而知,在可重复的条件下,0与1之间具备的超顺序必然会更为繁多(此处的“重复”属于超顺序领域的重复,并非顺序排列可形容的内容)。已知0与1之间任意一种超顺序都能令可以被“顺序”作用的一切无效化(前文中关于“顺序”的层级仅仅只是“顺序”本身最简单的一种作用罢了。而它可以达到的作用效果在超玄学的加成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拿其中一种作为“基础点”,那么它之上必定会出现关于其它超顺序的等级划分。假如我们把这些不同的超顺序各自对应的等级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再用超玄学为其赋予所有种类的“顺序”,并以此创造无限制的延伸路径,这些在“顺序”作用下延伸出的超顺序层级就会成为“顺序”领域里的冰山一角。按理来说,由于被顺序作用而变成“顺序”领域一部分的超顺序,必定会变得比未被顺序作用时的它们更弱,因为超顺序是完全超越“顺序”的顺序。可事实上,这么做只会拓展“顺序”这个概念的范畴,并不会使超顺序被削弱。我们可以继续将“顺序”作用于“超顺序”以及无数超越超顺序的概念上,让“顺序”的领域无止境扩张,毕竟它本身就是没有限制的。既然这样,那么这是否与“任何一种超顺序都是对‘顺序’本身的否定”相矛盾了?确实如此,但是这类A>B且B>A的矛盾早已在前面出现过了。同一类矛盾,在不同层次的概念群落中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像“顺序”与超顺序这样差距过大的存在之间的矛盾,更低层次的概念根本无法解决。不过,超玄学肯定不可能属于这些概念。
没错,“顺序”确实永远在超顺序之下,但是前者也确实可以作用于超越后者的无数概念之上,并以更高的程度进行延伸。可以在作用于超顺序之后继续无止境延伸的“顺序”,必然强于被作用的超顺序。而“顺序”存在于超顺序之下,这说明超顺序大于超越自身的“顺序”,因此超顺序>超顺序。后者是前文中能让一切“顺序”无效化的存在,而两者虽为一体,前者却>后者。这说明前者完全超越了前文中对超顺序无效化一切“顺序”的描述,可是由于前者与后者是同一个事物,那么这个超越了后者的前者也可以作为后者而存在。此时就变成后者超越了前文中它无效化一切“顺序”的描述,而超越对这个后者一切描述的前者又会变成后者,然后由终将作为被超越的后者而存在的前者来超越……超顺序的强度并不会局限于任何一个固定的状态。它可以在无数种状态之间跳跃,这一点与“顺序”相同。我们可以把被“顺序”作用的超顺序看作超顺序自身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超越了前文提到的“顺序”领域,而被超越的“顺序”是“顺序”自身的一种状态,作用于超顺序的“顺序”则是另一种状态。用一个最不恰当的比喻:……超顺序<“顺序”<超顺序<“顺序”<超顺序……在这个前文中出现过类似结构的比喻中,超顺序与“顺序”的无数种状态以交错的方式形成了双向无尽的“链条”。超顺序的任何一个状态都符合完全凌驾于“顺序”的领域这一条件,因为“链条”内>超顺序的“顺序”其实和<超顺序的“顺序”其实是同样的事物。其中的每个“顺序”,都能够在排列完超顺序之后继续作用于无数更高的概念上,那些概念必然有比超顺序更加无限制的自我扩张能力。而“顺序”能够作用于它们,因此它们的无限扩张会自动回馈于“顺序”自身,让超顺序与它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与此同时,超越“顺序”的超顺序也会因为这种回馈过程而扩张,使它之上被“顺序”所作用的无数概念有着更高程度的扩张,最后再全部回馈于“顺序”自身……又是无限循环,只不过此时的循环模式依旧无法被参与循环的任何一个步骤所对应,毕竟循环过程的无限性会使循环过程的整体模式打破任何步骤本身的对应法则。这个循环使“链条”中相邻的“顺序”与“超顺序”之间存在具备延伸性的跨度(其实任何所谓的“相邻的两者”之间都可以依靠两者无法对应的形式分割出无限的“两者”,它们之间进行的互相超越并进行回馈扩张的模式也会回馈到初始的两者身上。初始的两者与它们之中的任何部分都可以作为封闭的系统进行互相回馈,而不同系统之间的回馈也永无止境。同理,被分割出的“两者”也与初始的两者一样,可以继续被分割),任意两个超顺序之间也是如此。如果选择链条中任意一个超顺序的状态作为参照物,向小于它的方向前进,我们将犹如落入深渊的蜉蝣,朝着那没有尽头的永恒坠去。永远都不存在所谓的最渺小,永远都有更加渺小的超顺序。而无论多么渺小的超顺序,都可以让“顺序”可以构造的一切层次无效化,都不是前文中那些被“顺序”排列的阶层、阶梯、网络……以及低级关系网可以触碰的(这里的“顺序”不在链条之中)。尽管超顺序的状态可以无止境地向下延伸,依然找不到其中无法满足以上那句描述的个体。由此可知,就连参照物之下无限延伸的链条中的每一个超顺序都能做到这些,参照物与那些链条之下那些低级层面的差距就更加宏伟了。参照物之下的那些超顺序是它本身,因此它与低级阶层之间的差距也会回馈到链条中位于它之下的每一个超顺序身上,而它之下的无尽链条在经历回馈之后扩大的跨度也会回馈到它与低级阶层之间的差距上……同理,参照物之上的超顺序也会在无限回馈中自我进化。
然而,这个链条可以与……10101……这两个基本数字的排列组合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前文说链条是最不恰当的比喻。让“<”两端的东西交换一下位置,使两种顺序共存,就能达到相互叠加、向上攀升、整体回馈的效果。可这种程度的效果真的有任何用处吗?就连可以被人类理解的基本顺序,存在于数学阶层底端的0和1的排列顺序,都可以对应所谓的“使A>B,B>A。让两者在互相超越的矛盾中自我升格”,真正的(全方位凌驾“顺序”领域里那些阶层的)超顺序一定不可能与其它概念拥有比喻中的那种低级关系。可是,仅仅在这个最不恰当的比喻中,那个无穷整体(“链条”)都满足以下的扩张模式:每个部分的扩张都会回馈到每个片段内部,而每个片段内部叠加的扩张又会聚集起来构成整体的扩张,并回馈于各个部分……当然,此处描述的回馈法只是最简单易懂的形式,实际链条中复杂交织回馈状态完全不是处于链条中的任何部分——“顺序”领域与超顺序领域——可以形容的结构。话虽如此,可链条的整体结构会存在于任何部分之中,而整体的回馈模式又不能被其中的部分所容纳。等量代换之后,任何部分的回馈模式都超出了整体的容纳范畴,这就意味着所有部分的扩张模式最后回馈出的整体低于实际部分的扩张。那么我们需要拉高这个整体的结构才能容纳任意部分的扩张,而这样会导致整体的拉高被回馈于整体的各部分之内。这些部分并非仅仅只是拼接在一起,而是存在着超玄学无止境重塑定义后的排列,部分里有部分,部分外有部分,部分之上有部分,部分之下有部分,部分的其它“方位”上都存在其它部分或自身……不同部分——皆可以继续分割拼凑——之间也可以进行“部分与整体”的扩张回馈……这所有部分最终都会因为整体被拉高而自身受到回馈并延伸,延伸后的整体又会因为“任何部分的回馈模式都超出了整体的容纳范畴”而再次被拉高,以达到承载所有部分具备的“模式”的“高度”,而这又会使各部分一起被拉高……当然,无论怎么去介绍它们的运行管理,永远都能被归类为“无数种扩张模式里的一种”,而构造那“无数种”里的“无数”所需要的扩张模式的“数量”则超越了这“无数”本身。按理来说这不可能,可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矛盾,而且那些扩张模式的“数量”对应的“无数”则又需要比它自身更多种类的扩张法来构造……这个无限延伸的过程本身对应的无限又可以……总的来说,这个延伸体的内容就是构造一个“无数”所需要的扩张法法比这个“无数”本身还多,这意味着延伸体本身也是回馈过程中的一步。构造一个本该更小的东西时,组成它的构造却更加复杂与庞大,而拆分它的构造时会发现它们又由更宏伟的概念拼凑而成……最后只能越来越大,再次回归了“大小顺序调转”这一矛盾的主题。
那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回馈模式属于众多扩张模式里的一种。而这个扩张模式的数量需要比这“数量”更多的扩张模式构造,且“更多扩张模式”本身的“数量”又……这意味着探寻最初的“数量”本身只会无休无止地发觉越来越高阶的“数量”,而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开始的“数量”……这里的“部分与整体”的回馈模式再次回归了刚才提及的第一种扩张模式,而那一种模式所属的“数量”众多的扩张模式恰恰是这个“数量”延伸的起点。是的,超越这种“部分与整体间互相回馈”的扩张模式的“数量”要由比这“数量”更多的扩张模式来打造……可这个无止境延伸本身用到的“部分与整体”的回馈模式却被那处于起始点的“第一种扩张模式”运用了。那么既然这样,这一整个具备无限自我回馈功能的延伸结构都会被包含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回馈模式”这一种最初的扩张方式里。好的,再让我们列举出第二种扩张法,将那个“扩张模式”的延伸体以及它可以继续运用第一种扩张法无限制造的一切延伸路径作为垫脚石进行扩张。若是将第二种扩张法造就的、完全脱离第一种扩张法可经过路径的整体使用第一种扩张法(部分与整体间的无限回馈),这个整体会自动存在于第一种扩张法的范畴之中,而此时的第二种扩张法所能造就的整体就不再会是刚才的那个“整体”,并完全脱离此时的第一种扩张法能够造就的延伸路径。若此时继续将第一种扩张法运用在第二种扩张法自动升级后可以构建出的整体上时,最终结果还是不变,只会让第二种扩张法再次升级……我们暂且跳过这前两种扩张法之间无休无止的作用,直接进入到后面的环节。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当然,用超玄学定义出第2.45种或3.14种之类的扩张法都是可行的。超玄学无止境的修改这些数字的定义、添加自己定义出的“数”,让两种扩张法之间的扩张法“数目”都突破那两种扩张法的表达范围。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任意两者也与那“两者”相同,无法形容内部的……这里用到了“分割两点之间的部分”和“部分强于整体并与整体回馈”这样的方式,而前者早在前文出现过,因此这里描述的分割法远不如实际的分割模式。后者属于刚才提及的“第一种扩张法”,因此那些基于第一种扩张法而拓展出的扩张法系统都会自动加入第一种扩张法本身……而这一过程用到的“整体回归于部分”本质上也是第一种扩张法)……直到某种级别的“无数”。正如前文所说,这里的“无数”需要超越这个“无数”的“数量”的扩张方式来构造,而那个“数量”……总之依旧是“部分大于整体,因此整体在各个部分的叠加之后会大于自身,并最终回馈到每一个部分上”这样的扩张法(第一种扩张法)。因此从刚才开始以第一种扩张法为起点延伸出的那些扩张法始终都没有脱离第一种扩张法,而各个扩张法彼此之间的互相回馈(其中任意的个体以及任意“数目”个体构成的任意群体之间都可以进行超顺序的排列,这又需要用到前后文中跟超顺序领域有关的延伸,因此前后文中会出现的扩张实际上都会回馈到这里,但不仅仅只是回馈到这里,而是回馈到所有部分上)都是对于第一种本身的叠加,会使作为“回馈法”的它在那些更强扩张法的回馈下越叠越强,不再会遵循原先描绘出的那种简单又低级的“回馈路径”(就连回馈法本身也在与更高层扩张法之间的回馈过程中自我提升,而这里的回馈法会被施加于“链条”本身)。
除了这个具备线性结构的一维延伸链条比喻之外,还有二维扩张平面比喻。如果在上述那个“原始链条”周围放置无穷无尽的“平行链条”,那么当那个“原始链条”进行自我回馈之时,旁边的任何一个“链条”都会因为其中的片段与整体之间的回馈而被牵动着进行自我叠加。也就是说,“原始链条”内部进行的全体扩张模式(都被回馈到了第一种扩张法内部)能够映射在其它“链条”之中的一切部分上。我们可以随意选取那些“链条”里的一个,并随机选择一个存在于它内部的片段。无论我们选取哪一部分,无论那一部分是大是小,其中必然浓缩了“原始链条”里所有可能存在的扩张模式。而它自身作为一个以延伸为主的链条,我们选取的片段必然只是延伸路径经过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那么这一片段的下一片段,或是下一片段自身以它无法承载(这里的“无法承载”所代表的跨度必然不能用片段内的存在的一切类比。这里的无法类比也绝对不仅仅是形容这一片段的内容——那个“原始链条”的内容——时所用到的那些“无法类比”那么简单,而这里的“不仅仅”之类的描述也绝对不是……)的模式无限分割出的任何片段,必然都将容纳了那所有扩张方式的回馈法作为整体放置在未触及自身的范围之内。任何构成“链条”的片段无非就是“顺序”领域、超顺序领域以及接下来无穷无尽的更高阶排列领域(只不过它们全都作为一个整体被前两个领域反复包含并超越,并在“链条”中省略掉了)或是这些领域内的任何一处内容。而任意一个片段就足以浓缩整个“原始链条”用到过的回馈法(这里的回馈法通过容纳无穷无尽原本比它高等的扩张方式而得到了它们强度上的回馈)。这个片段可以是“链条”上任意一段“循环”中的“顺序”领域,也可以是这个领域里更加渺小的体系与阶层,甚至能够是数学阶层里那些基本概念。比如数字0(它本身并不是“顺序”领域里的最小概念。无论是“宏大”这一“方向”还是“渺小”这一“方向”,还是在任何“其它方向”上,“顺序”领域的延伸都没有尽头。尽管前文只在比数学阶层更宏伟的“方向”上介绍了一些层面,但是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顺序”领域也存在着相应程度的延伸。由于在所有“方向”上都不存在最值,因此只能选取一个固定的“坐标”,那就是数字0),它作为数学阶层里的基本概念,也和包含它的阶层一样属于“顺序”领域的冰山一角,也就自然跟“顺序”领域一样是“链条”上的片段。既然是“链条”上的片段,那么0就可以在“原始链条”的映射中容纳整个“原始链条”的回馈法(在数字0经历了映射之后,其它位于接收“原始链条”映射的“链条”上的数学概念就与0一样,都不再属于原先的数学范畴。0内部的所有模式也根本无法描述“数轴”超越它的部分上任意一个渺小区间的尺度之大。就算是在接收了“原始链条”结构的映射之后,0也依然只能形容0,不能形容因它的延伸而扩展的“数”构成的任何范围)。在数字0代表整个回馈模式的情况下,0.1,0.01,0.001……这些实数会变成什么呢?数学阶层、假想学科网络、“顺序”领域……这些位于“链条”上的片段又会以何种形式存在呢?若是0本身存在着“原始链条”结构的映射,那么当我们列举出任何一个大于它的“数”时,这些“数”所属的“数系”必然是扩张后的“数学体系”。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