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真正交锋

  陆政东默默的想着,这就是矛盾。

  之前由于还在磨合期或者说是周书明在观察他在经济上会怎么动作,所以周书明一直没有表露出来,现在应该是看得比较清楚了,自然也就要表明其观点了。

  看来周书明对于他在引进项目环保这一块卡得比较严是有不同意见的,在周书明看来,眼下的贝湖不能挑三拣四,应该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外紧实松,喊喊口号可以,实际上则是放宽一点。

  其实环境保护这只是一个诱因,问题的关键是两人在发展问题上的分歧。

  陆政东是希望厚积薄发,先打基础,在两三年内能够出成绩,而周书明则不一样,周书明是希望越早出成绩越好,越快出成绩越好,毕竟周书明在省委*书记这个位置上也有几个年头了,恐怕也是心急如焚。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似乎听起来有些无奈,但是人的见识经历都各不相同,在世界观和人生观赏一样有些或大或小的差异,以及位置的不同,任职时间的长短等等上的差异,也就导致具体问题的看待上就更不可避免的存在歧义了,那么发生斗争就是很正常的,看来观点之争从一开始就要贯穿始终,关键是怎么来引导这种争斗,让斗争化为良性竞争,让斗争竞争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才是王道。

  当然周书明表达的方式还是很讲究的,在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看来,他这是在支持他这个省长的工作。但是对于在座的在政治上浸淫了几十年的领导干部来讲,却是一下就能从这样的表面文章听出真正的东西。

  詹继东从侧面观察着陆政东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只是陆政东依然还是那样一副表情,詹继东也不禁有些无奈。陆政东这么年轻,可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功夫却不比在座的任何人差,这么年轻就如此,真是如同怪胎一般……

  周书明并没有长篇大论,相当干净利落的戛然而止,大概是想要给大家留有回味的余地,感觉似乎很不错。

  周书明的确感觉很好,特别是陆政东的经济省长的头衔对他还是有不小的压力,能够在陆政东面前谈起这个。那份感觉难以用言辞来形容。

  陆政东的表情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似乎在认真思考自己对几个地市经济发展的分析。

  这当然不是自己一个人智慧,但是他确实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的,是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提炼出的观点,然后又让那些笔杆子进行了充实和润色,使之更具备逻辑性,他感觉也的确说到了点子上,包括陆政东在内的几个副书记都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周书明对于经济领域的认识并不亚于任何人。

  不过周书明却是会错了意。陆政东很专注是不假,不过他所专注是听听周书明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至于周书明想通过上大项目立竿见影的想法,陆政东也只能说是急病乱求医。问道于盲,贝湖想在短时间内做大gdp总量其实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这个,而是固定投资。这几年贝湖的固定投资不小,就算是没资金增加新的投资项目。也可以想办法的,本来规划五年建设的高速公路三年干完等等。这样一下就能增量不少。当然这样做的可持续性不强,而且对全省财政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陆政东自然是不会提出来的……

  听到最后,周书明也依然没有提及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陆政东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提到发展得比较好的,自然就要提及安新,恐怕这是周书明所不愿意的。

  而提及不好的那也就要提及增速排名几乎处于最后两三位的省城,这同样是周书明所不愿意的,两个副省级城市虽然独立性相对较强,但毕竟还是在省委的管辖之下,周书明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省城主要领导的矛盾激化,以免影响到他所谓的掌控度,以免影响到他对自己的优势地位。

  所以周书明也就干脆把两个副省级城市搁一边,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很现实的政治策略和手段,不过这在陆政东看来同样是丧失了最基本的立场。

  而更为重要的是,陆政东从中看出周书明还是缺乏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在眼下,陆政东在书记碰头会或者常委会上的掌控力上他还无法和周书明相提并论,这是体制决定了的,省委*书记当之无愧拥有绝对权威,但是既然他周书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他对经济领域一样具有相当不错的才能,不让他专美于前,那么自己倒是不介意让他明白经济工作绝对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周书明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习惯性的问他还需要有什么讲的。

  周书明只是按照惯例问一问,没想到陆政东一脸肃然的接下来话来,表示要就周书记的看法谈一谈自己的感触。

  周书明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不对,但是又感觉陆政东似乎不像是要表达不同意见,倒有点迎合着自己的手段策略,但是这样的迎合恐怕也不单单是迎合,而是借着迎合的名义表达陆政东自己的想法,想到这里心里有些后悔不该给陆政东这个机会。

  但是晚了,陆政东已经接过了话头:

  “周书记说得好,我很赞成刚才周书记所讲的,贝湖现在不是逆水行舟的问题,而是已经落后了要迎头赶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干部群众一定要有只争早夕的紧迫感,引进抓好大项目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确有着立竿见影的巨大拉动作用。

  不过,现在的形势是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这样的格局也就意味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是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项目和投资为什么会落户你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除了资源交通以及人力资源等等具体因素外。还有什么更能让他们来你这里投资?

  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机制和体系。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体制,一个法律和市场日趋完善的竞争体系,这也是关键,尤其是当地基础条件有一定基础,这才能够真正收到明显的效果。

  而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现在的好项目,大企业完全就是美女不愁嫁,还得要给出一些允诺和答应一些很是苛刻的条件。

  用好项目大投入逼迫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及其它优惠政策上让步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准则。至于圈到手的地是否立即启用,是否如同当初答应的那样大的投入则属另一回事。

  还有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现在各地发展产业,基本上都是举债,资金来源复杂成本高昂:既有年息百分之六左右的政策性银行贷款也有年息百分之八至十左右商业银行贷款,也有年息高达十三左右信托机构借款;而面向社会融资方面,则有承包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商垫资,还有园区要求承担基建任务的企业向项目打入工程总造价一半的资金作为“诚意金”。每年按照十二以上左右利率支付利息,项目建成后分三年偿还;还有面向拆迁户或单位干部职工等特定对象的“定向融资”,借用征拆款等民间资金,按照也是按照年息十二左右年利率付息。这基本上是全国的一个行情。

  这方面出现问题的很多,在座的各位估计都知道前两年宣传得挺厉害的余名县,该县二零零二年各类基建投入二十多亿元。以期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财政能够增加百分之百,而事与愿违。到今年,全县可支配财力仅三亿不到。其中工资行政运转银行贷款本息等刚性支出两点六亿亿元,即使剩余部分全部用于还债,每年也仅能还两千万元,还清债务约需要一百年,这样的情况苟延残喘都难,更不要说谈发展了。

  还有就是我们邻省的安于市,坐落着国内一家著名企业的产业园。这个项目地几百亩,市政府曾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建设之初,企业方面表示将投入三十亿元,地方政府预估,项目投产后当期就能形成每年三亿元的税收。但事实上最后企业真正投资的只有三分之一,如今每年税收贡献不过五千万元左右,就算从长远考虑,那也是亏得没边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省里有没有?据我的了解是有的,不过程度轻重而已。

  我之所以讲这些,不是泼冷水,而是要提醒下面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一定要要能算账会算账,这引进的企业到底是不是值得。

  有还得要大力提高招商引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会谈判技巧,要在对方要求己方满足条件的同时,也要巧妙的把自己的条件融入在条款之中,不然到时候就会很被动。

  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有能力有才干懂经济的干部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这个基础上,我建议是不是在一些合适的地市以及区县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除了大力营造服务型软环境,出台优惠政策之外,还强化招商引资的行政推动作用。在条件合适的地方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即机关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招商,三分之一的人留岗敬业,三分之一的人服务基层,并给各部门下达了招商引资的指标任务,制定明确的奖励政策。同时分行业成立了招商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名领导带队,实施流动叩门招商……”

  陆政东的话语显得并不高亢,但却是有震撼力,如果说周书明先前的观点意见更具体更微观的话,那么陆政东的论点就更深刻更宏观,而且真正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大家也都听出了陆政东话中之意,周书明刚刚在前面的讲话中暗指陆政东在涉及到环保安全等方面太过于机械,陆政东在支持周书明要加强项目引进的同时则也是毫不客气的暗指周书明在用人上存在问题。

  这才算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书记碰头会,因为这才是党政两位主要领导真正把观点亮明出来。

  虽然双方只是在经济领域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意见,而且也是尽可能的求同存异,可是就是这样的异,却是关键,这或多或少的代表着他们在社会事业以及更重要的用人理念的区别……(未完待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之政道风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