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军陆续撤离至庆尚道尚州-釜山沿线,该线分配驻屯的兵力高达7万,再加上后面宇喜多秀家等部及舟手众,兵力由此一举超过了10万。按名护屋出阵时,倭国战兵、辅兵比例在一半来计算,此时战兵数量约为5万,还是具有一战之力的。
宋洲在处理好汉城的事宜后,联合李朝,加紧了在庆尚道与全罗道对倭军的布防。
宇喜多秀家对宋李联军的动作瞧得一清二楚,他也担心宋李双方会突然变卦,于是动员人力,紧锣密鼓地在半岛南部沿海整备工事。这些工事在后世有个响亮的名字——“倭城”。
战国时代的倭国战争中并未大量动用火炮进行陆战与要塞攻防战,因此其各类掩体工事均未针对大量中、重型火炮围攻而进行优化。
在砺石岘对峙中,倭军遭受宋军大量大型火炮的炮轰,事实证明,一般的木构楼橹类的防御建筑在炮击中防御力几乎为零,很快就会被损毁或坍塌。
为提高工事的防御力,倭军为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如在尚州,倭军重修了李朝原有的邑城,在城外挖掘了10尺宽的壕沟,并在城中名为“王山”的山丘上增筑了一座倭式阵城,在山顶上筑以砖瓦为地基的二层高天守阁,在王山的山坡上环绕天守阁修了土垒城垣,城垣之上建含木柱框架的土塀掩体工事,并在上面挖掘射击孔,还在城外西南方向修了一座土垒工事作为城外据点,大城中套有小城,在石城外筑土城,两者互为支撑。
原有的城防工事被重新进行规划,城内原有房屋被拆毁,建筑材料被改建为筑地塀之类的防御工事,用以切割庆州城的内部空间。这是为与突破邑城城墙的宋李联军进行大规模巷战而构建的,由多重、复数的长墙工事构成的大型防御要塞。
由此因缺乏重型火器,倭军在李朝修筑的工事,大部分是方便火绳枪发挥的木栅、土塀之类,并搭配土垣、壕沟建造,这样的多重土木工事在缺乏大型火炮时,仍有着相当不错的防御力。
不过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石垒的结构强度尚可,但土垒、木栅、土塀之类的工事无法抵御大型火炮。这些工事用来对抗李朝人的弓箭或轻、重火绳枪还行,但是要对付宋洲的大量重型火炮,就有些强其所难。这些由平地邑城改建的倭城,周边地形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只要宋军决意攻城,将大型火炮运输过来,就可以摧毁这些土木工事。
正当倭军风风火火整备工事时,丰臣秀吉有关和谈的回信终于传来,宋洲提出的主要三条,丰臣秀吉在信中明确回复:退兵可以,赔款与割地免谈。
宋洲得知这个结果,知道和谈的试探还需继续,于是派遣宋洲驻八重山王国与琉球王国的全权事务专员袁一鸣为正使,与李朝使者判书李德馨一同前往名护屋(两人都精通倭语),打算和等在当地的丰臣秀吉面对面商谈。
一行人于九月十六日避开一场台风后,乘船抵达了名护屋城。
名护屋在上次经历炮击后,进行了日夜抢修,已恢复原样。丰臣秀吉以极高的待遇款待了宋李两果使团,陪同的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也一对一接待了袁一鸣与李德馨两人。
九月十八日,丰臣秀吉以装饰华丽的数百游船和侍卫陪同使团,游览名护屋的海湾。在歌舞宴会招待之后,他又约两人在山里丸茶室见面,始终未提和谈之事,不知道这份淡定是装的,还是本就如此。
喝完茶,丰臣秀吉这才说起正题。
“李朝的宗主不是明朝吗,何时变成了宋洲?”丰臣秀吉向李德馨询问。
李德馨支支吾吾,答不出个所以然。
丰臣秀吉见此,面露轻视,转过目光,看向袁一鸣,笑道:“宋洲,南蛮尔,也敢自称华夏?尔等见利忘义之果,占我北疆(虾夷岛),我不去找你们的麻烦,你们倒主动登门?”
袁一鸣不卑不亢道:“太阁大人若是要与我做口舌之争,恕在下毫无兴趣,此次前来还是就事论事,谈一谈议和之事吧!”
丰臣秀吉眯了眯眼,一改之前的缓和语气,说道:“关于之前的和谈条件,我又改变了主意,想和谈,李朝必须割庆尚道与全罗道给倭国,同时派人质住往京都,向倭国交纳贡物。”
李德馨激动道:“太阁大人怎能出尔反尔,这番无理要求,我朝决计不会答应!”
丰臣秀吉颇为得意的欣赏着李德馨的焦躁不安,但见袁一鸣神色如常,他随即冷哼一声。
袁一鸣制止了李德馨的聒噪,笑道:“我幼时听过夜郎自大的故事,猜想那种坐井观天、盲目自大的人只可能存在于历史典故中,想不到今日,竟然还能亲眼见到。太阁大人既然毫无谈判的诚意,那我等继续在这里等待也毫无意义,在下就此特向太阁大人告辞。”刚一起身,屋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两果交战,不斩来使,太阁大人难道要破这个先例?”袁一鸣转头问道。
丰臣秀吉接话道:“使者有所误会,既然来此谈判,说说你们开出的条件。”
“原来的条件是退兵、赔款与割地,现在我果的条件也变了,还得加上一条通商。”袁一鸣针锋相对道。
……
~~
就在所有人的视线盯向和谈之事时,宇喜多秀家按照随同和谈回信到来的另一封信,开始了秘密部署。
面对眼下的困境,丰臣秀吉决定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宋洲拉拢,对李朝打压。而宇喜多秀家接到的命令,便是以最快的速度,全力一击,占据李朝产粮区全罗道,再缓缓图之。从庆尚道南部前往全罗道的交通要地晋州,因此成为倭军首先需要拔除的一颗钉子。
丰臣秀吉的一举一动,始终没有逃过德川家康的眼睛。眼下战事再起,看起来对原定的计划十分不利,德川家康对此有些踌躇。
这时不知是谁,暗中给德川家康送来了张纸条,纸条上只有一句话:计划不变!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