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胡惟庸很没面子。
更没面子的是。
当朱元璋问百官的时候,居然没有人回答。
也就是说,在场所有人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地方。
这说明什么,结果就是人人都在关心自己眼皮子底下那点破事,或者是关心连最偏僻山区的妇女都知道的大事。
他问胡惟庸:“你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吗?”
胡惟庸知道。
胡惟庸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
他曾在福建待过,听说过浙江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任何基层官员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因为太乱了。
普通老百姓白天是良民。
一到晚上便成了盗贼。
可是谈洋这地方就没有人提及过。
按胡惟庸的感觉这地方太微不足道了,一个镇罢了。
自己现在的事情比这大多了。
针对朱元璋的询问,他不无痛苦地回答:“臣知道这个地方,正准备让人去调查……”
朱元璋用手势制止了他。
严肃的说:“这种地方全是刁民,还用作什么实地调查,一定要设立巡检司。”
胡惟庸急忙承认朱元璋的英明。
但他马上就貌似无意地问道:“皇上您是怎么知道这地方的?”
朱元璋不满地向他瞥了一眼,冷冷地说:“是刘基告诉我的,他也认为应该设立巡检司。你们中书省是不是应该向他学习一下?”
如果说,胡惟庸没有注意到谈洋这地方,而让别人注意到了导致他的羞愧,那么,当他听到是刘伯温注意到的后,羞愧就变成了恼怒。
提出的问题不好解决。
但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很容易。
胡惟庸对刘伯温的杀心开始了。
刘伯温简直是阴魂不散,都回家了,还搞这些。
胡惟庸现就想挽回面子,而挽回面子的方式就是把刘伯温的功劳贬低得一文不值。
他对朱元璋说:“刘伯温离谈洋近在咫尺,而且谈洋之地的平安与否和大局无关,但如今他现在提出来了,那就应该快点解决。”
朱元璋冷笑,知道胡惟庸的意思,淡淡说:“那你快去办吧。”
很快。
谈洋巡检司设立。
刘伯温的心情很好,他的话还是有分量的。
但是世事难料。
巡检司才建立不到一个星期。
就又发生了一件事。
茗洋这个地方本来驻扎着一支武装小分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支小分队有个叫周广三的士兵发动兵变,带领了一批士兵和农夫跑到了谈洋占山为王。
而巡检司由于初建,在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上都有欠缺,于是,周广三很有坐大的气势。
一时间当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浙江行省的官吏吓破了胆,所以隐匿不报。
刘伯温离那个地方最近,对情况最了解,所以就写了封奏折,要他的儿子刘琏亲自到应天送给朱元璋。
胡惟庸得知此事时,七窍生烟。
他召集亲信,“刘伯温这个老匹夫,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体统,连续两次,居然不通过我们中书省,这明显是没有把我放在眼里。这样的事我如果还能忍受,那还算是个人吗!”
他的同伙们一致认为如果不报复,那么胡惟庸就不算个人。
并且义愤填膺,认为必须要教训刘伯温,让天下人看看,没把胡副宰相放在眼里的人是什么下场。
教训刘伯温是一定的,但怎么教训是个问题。
必须要找把柄。
有几个武将出身的人简单粗暴。
依他们的意见,找几个手脚麻利的刺客,去青田把刘伯温做了。
敢想敢干,做大做强。
再创辉煌。
胡惟庸自然不敢这么干。
那不是找死吗?
而几个文臣说们认为应该在皇上面前指控刘伯温。
胡惟庸也很为难。
距离产生美。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刘伯温远离朱元璋,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好了起来。
再加上刘伯温很清廉,在道德方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正在大家热烈出着馊主意的时候。
胡惟庸在人群中听到了一声冷笑,这声冷笑是那种自信的笑,胡惟庸一下就听出来,这个人是个有办法的人。他在人群中循声望去,就望到了一个国字脸、浓眉小眼的人。
此人名叫吴云沐,是刑部尚书。
从其职务来看,就知道他在栽赃陷害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胡惟庸马上明白了,他清退了众人,只留下吴云沐和几个心腹中的心腹。
吴云沐伸出一根手指,说:“很简单。讲一个让皇上特别忌讳的故事,让刘伯温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
其中一心腹马上作恍然大悟状,抖搂小聪明道:“就说周广三叛乱是刘伯温主使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