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思考一会儿,也觉得说的对,因为这次的科举,北方的卷子里竟然还有一些没有避讳的词句。
完全是不学无术,偏偏要来讨朱元璋的官儿。
于是就被杀了几个这样的狂徒。
朱元璋又在注视韩林,“宋国公可有办法解决?”
韩林只好站出来说,“陛下,有办法。”
“我们可以把格式固定下来,然后从儒家经典中抽考题,让大家用同样的方式去做文章。”
“我把这种东西叫八股文”
“恩?”微微回头,朝着宋濂的方向看了过去,问道:“景濂,你听说什么八股文吗?”
宋濂说:“以前有所耳闻,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具体是什么一个模式?”朱元璋不由地说道。
“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
“简而言之,就是这种文章给你规定了,全文应该有几段,第一段写什么,该怎么写,第二段写什么,又该怎么写……”
“咳咳。”朱元璋微微咳嗽一下,转向韩林问道:“举个例子吧。”
韩林拿起笔,说道“比如说年底了朝廷进行工作总结,陛下在会上会怎么讲呢?首先,臣工下面我就今年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这就是点题。”
“然后呢,丞相说,今年以来,在陛下领导的正确领下,在各位同僚的共同努力下,朝廷的领土有了极大的扩大,这就是承题和起讲。”
“再接着,陛下说,下面对朝廷工作进行详细总结,一是如何如何,二是如何如何,三是如何如何。一般说来是八个段落,两两对偶,分别叫做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可以叫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一直到第八股。”
“最后陛下说,总之,在过去的一年中,百官齐心协力,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做出更多的努力,这就叫束股。”
“总之,所谓“破”,就是“破译”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对作文题目进行分析。按照规定,破题只能用两句话,而且不能直说题义。破题非常考校功力,一个考生如果破题破得好,那水平绝对差不到哪里去。反之,如果破题破得一塌糊涂,那绝对就是个草包。”
“比如出题“子曰”,该如何破呢?一个最经典的答案是:“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第一句破“子”,第二句破“曰”,巧妙绝伦。”
朱元璋听不太懂道,“这看来毫无意义,没有才气。”
“恩。”韩林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要没有才气。这样的话,南北学术差距就会减少。”
“可是这样结构也挺难的。”朱元璋仔细看了看韩林写的东西道。
韩林点点头,“虽然难,但是有一个标准了。自然好判卷。”
朱元璋问宋濂,“宋国公说的对吗?”
宋濂点点头,不得不承认这东西确实容易判卷。
韩林没有继续说话。
其实八股文之所以厉害。
在于是只在四书五经里选题。
仅仅是文体上的限制,何至于禁锢住人的思想?
比如说近体诗和词,尤其是词,号称“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限制岂不更多,但诗词之间,出现过多少灿若星辰的大家,难道说他们的思想都被禁锢住了?
八股文同样如此,一种规范文体罢了,何至于禁锢住人们的思想?
其实,看明清时一些文人游戏笔墨的八股文,最有名的比如尤桐的《最是临去秋波那一转》,写得着实是妙趣横生,八股文一旦不用做考试,其实也可以是很好玩的。
至于说为什么很多才子都考不上,这真是多种因素都有了。
一个方面是这些才子可能真的不擅长写八股文,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蒲松龄,他考秀才时,硬是把一篇八股议论文写成了小说,但却意外得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赏识,名列第一。
然而这毕竟不是八股正途,所以此后蒲松龄考了几十年,就一直没考上举人。——这真不怪别人,就是现在,你谁把议论文写成小说,都得是零分作文吧。
相反,比如汤显祖同样大才子,人家就是八股名家。只能说才子和才子也是不同的。
另外,很多大才子考不中,也可能是和考官相性不合,毕竟作文这东西,主观性很大,一篇文章有人觉得很好,但在相性不合的人眼中,却有可能是一无是处。所以古代科举,考官是什么样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考官被任命后,往往自己先写一篇范文给考生看。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单纯运气不好了。毕竟全国那么多读书人,但科举考试三年才录取几十个,录取率太低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