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二年。
辽国太子是彻底地在大唐给住下来了。
虽说李治的回信有些敷衍,不过……
这起码让对方看到了希望。
另外……
他还收到了自己母后的信。
他父皇好像又对她重视起来了。
这也让辽国太子终于是彻底地放下了心来。
有了这个作为保障。
这辽国太子接下来自然也是专心地向李重学习。
李重让他干五天活,然后休息两天。
那么干活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必多说了,休息的那两天。
他必然是可以来找李重,然后跟李重学习这治国之道。
李重也没想到……
对方竟然还有点改邪归正的意思。
不过……
也好!
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他愿意学,那自己还是应该教教对方的。
于是……
接下来,李重便开始教他怎么当一位帝皇。
从利害的角度出发,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之所以说,‘应该’,而不是说‘必须’这么做。
就是让对方自己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他自己去衡量,自己那么做的利弊得失。
你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承受这种弊端,那么,即便是不应该做的事,你也大可去做。
反正……
最后到头来,报应也只会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
李重要教给对方的,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说实话……
有时候,这些人还真不一定有。
毕竟……
身处在他们的那个位置上,他们往往说一就是一,并且,接收到的信息,也是十分有限,都是下面的人加工过,再传达给他的。
所以在他的眼里,哪有什么是非。
而要想提升这种能力,那就必须多观察,多去感悟,并且尝试着,要从不同的身份、角度去观察问题。
都说李重是这天底下最厉害的老师。
四十五岁的辽国太子,在深入接触过后,也是彻底被折服。
对李重,那是直接五体投地。
甚至……
都打算让他孙子也来跟李重学学。
至于儿子……
算了……
都老大不小了,还是让年轻的来吧。
这个提议,自然是被李重给拒绝了。
反正……
仅仅只是过了不到一年吧。
对方的整个人便仿佛已经是脱胎换骨了。
而李重……
只能说,他也不太明白,对方为何能有这种转变。
最后……
李重想了想。
大概是孟母三迁吧。
这些都是环境的缘故。
以前的话……
他在辽国,想干什么干什么。
比如说,沉溺于声乐,都不会有什么人阻止他。
但是现在呢。
来到了大唐,他接触不到这些东西,那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好转。
只是……
将来要是让他真的回到了辽国,又会不会变回去……
说实话,李重也觉得不太好说。
不过至少……
他已经掌握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具备了批判性的思维。
那这再差,也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至少……
以后再有人想要湖弄他,骗他,他应该便会懂得如何去防范。
只能说……
到了永隆二年年底。
李重觉得自己该教的,也都教了。
那对方就不需要一直留在这里了。
还是让他好好地回辽国去吧。
毕竟……
他父皇这高血压,说实话,有时候,也的确是需要有人给他帮忙处理一下国政。
另外……
如果辽国真的出了问题。
那对大唐来说,肯定也会多多少少地有一些问题。
回去之前,李重也是对对方进行了最后一番教导。
问对方,要是你回去了,你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如果你是你父皇,你最希望自己的太子做什么?
只能说对方这一上来,就错了!
他以为李治是想看到他成才。
不!
错了!
李治最想看到的,其实是在他还没有死的情况下,还能一直大权在握。
对方在愣了一下下后,然后一脸地受教。
只能说……
他的见识还是远远比不上李重啊。
回去的时候,对方还想把那些倭女给带回去,李重便让对方别带回去了。
还是留给自己吧。
对方也是哂然一笑,回道:“也无不可。”
之后……
这辽国的使团便都回去了。
李治这里。
自然也接到了消息。
这学成归来以后的太子,接下来,又该如何呢。
只见……
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不见,这太子回来后,果然好像整个人都脱胎换骨。
甚至……
竟然都还捧起书,装起来了。
这倒是让李治觉得无比地好奇。
而对方自然也是把自己这将近一年的感悟,都说了出来。
只能说……
这四柱国,之所以能成为四柱国,果然还是有原因的啊。
四柱国他们有这样一位阿耶,难怪能如此成功。
又说了他本来都打算让自己的子嗣也去跟李重学习。
结果……
人家李重没同意。
李治自然也是好奇地问他,李重都教了他什么。
只能说……
教了很多,包括怎么识别身边的人等等。
还把之前发生过的事拿来当做是例子,感慨自己以前身边,原来都是些这样的人。
最后……
还反问自己父皇,“可他们毕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父皇您觉得,儿臣应该怎么做?”
李治:“……”
李治最烦的就是想事情,他现在只想轻轻松松地过日子。
李治:“该怎么做,你自己处理吧。”
对于太子回来后,专心的是学问,而非皇位的继承,显然,这就很对李治的胃口。
这反倒是有时候,让他不得不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该像自己的父皇、兄长那样,把皇位给让出去。
不过李治可没有养老金!
李二跟李承乾退下来后,那都是有养老金的。
而且这养老金发展到今天,说实话,那只能说是十分丰盛。
你想想看,几乎全天下百姓都要用到李重的蒸汽磨坊,那就等于是差不多李重对全天下再收一次税。
虽说这个税并不多,打一百斤粮食,才只收两文钱。
但是!
这积少成多,也是十分恐怖的一个量。
毕竟,这每天光是大唐百姓所消耗的粮食,就至少有几千万斤吧。
那这得多少钱?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