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在清晨的时候,平静的走了!朱由检发呆了好长时间,才走出房间。“刺客的情况大致摸清了没?”“万岁、被擒的刺客服了毒,在审讯的过程中已经毒发身亡了。他应该是个南方人,行刺的地点是一家祖籍太原的晋商开的南货铺子。不过在半月前、他们将铺子盘给了据说籍贯是秦人的扬州盐商。现下无论是登记租铺子的人、还是前不久盘了铺子的人都没了踪影。”黄得功将调查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下。“为什么事先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这家铺子已经关了近十天门,检查的时候以为里边没人,就疏忽大意了。”“关门近十天?看来这帮人是早有计划啊。朕看了那家铺子的位置,正好是在榷场的核心地段,只要来榷场视察,那个铺子是必经之路。种种迹象来看、自朕准备巡视张家口的风声放出去后,他们就开始谋划了。这帮人肯定是知道朕外出巡视之时,喜好视察商栈码头的习惯。此次遇刺事件说明咱们的情报还有安保措施还有很大的纰漏,回去后让锦衣卫依此次事件为教训,总结经验、彻底排查漏洞。对了、枪是怎么流出去的?”“从枪的编号来看,是去年装备给七十二师的骑枪,麻友谅说、当时此枪是一个在战场上失踪的士卒登记配发的,战后枪和人都没了,按战场遗失处置的。”“子弹哪?”“子弹应该是今年生产的,我们从刺客身上共搜出了九发子弹。这些弹壳编号显示是今年密云那边的兵工厂生产的,子弹是否配发到了一线部队、那些部队领了这批子弹,目前还没调查清楚。”“嗯!如今来看、给枪械和子弹编号,确实是防止军械外流的好方式。以后这方面的管理和规则还要进一步加强!依照子弹的编号,彻查弹药外流的途径,一定要将这条外流线给揪出来,通报全军以此为戒,严处相关当事人!”枪应该是从战场上流出去的老枪,但子弹是今年新出的,这说明在子弹管理上还是有漏洞的,说不定就有一条私下里倒卖子弹的渠道,得赶紧将这个漏洞给补上。策划暗杀的势力现在的消息还相当模糊,秦商、晋商、以及扬州人都有线索,到底是哪股势力策划的现在还真不好判断,甚至不排除几股势力联合起来共同策划了此次事件。但是、雁过留声、总是有踪迹可查的,只要锦衣卫下大力气去查,总会查出眉目。这事也给朱由检提了个醒,以后的安保级别和警卫方式要有大的改变。易于击发的枪械出现后,安保的难度大为增强,绝对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和思维来布置安保。在世界历史中,后装火枪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暗杀活动都是层出不穷,有好些个历史大事件都是暗杀引起的,不可不防!扯淡的是,自己居然差点成了第一个受水的大人物。“给秦将军准备一口上好的棺木、专门做一个轨道车将老将军的灵柩运回京城。另外、回京途中、所有卫戍人员和重臣为老将军配孝。封秦良玉将军为安国郡王,回京之后以国葬之礼安葬在朕的陵寝左近。具体的国葬之礼以及秦将军的谥号、朕到京城后与太师他们议定!”人已经走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秦良玉的生后事办风光。封王、陪享帝陵、赐顶级美谥、以及国葬之礼安葬,是朱由检暂时能想到的最高礼遇了。回京之前,朱由检又一次来到了张家口榷场,并在榷场的中心广场发表了讲话。讲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告诉商人、暗杀事件并不会改变朝廷对他们的政策,更不会牵连到无辜人员;二是给暗杀事件定了性,这是一场企图用不光彩的手段,破坏大明中兴、妄图阻止大明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大阴谋,然天佑大明、有忠臣良将护佑的大明一定会挫败一切宵小的阴谋;三是宣布永久追查暗杀事件的主谋势力,直到将全部参与人员追查正法为止。与来宣化时不同,回去的队伍显得整肃和凌厉。严肃的队伍抵达京师时,在京的各部衙门重臣、京里的驻防部队全赶到了车站迎驾、迎灵。“太师、着礼部议一个国葬之礼出来,用以安葬安国郡王。另外、得抓紧给秦将军议一个谥号。国葬之礼、朕的想法是朕要亲自扶灵,还有公主监国、要为老将军戴孝送葬。另外、将军得用大明军旗裹尸入陵。总之整个仪式要非常隆重,秦将军的哀荣必须是国之重礼!”天子扶灵!监国戴孝!这还是人臣的葬礼吗?周延儒听到皇帝关于国葬之礼的设想后,整个人都是震惊的。自古以来、似乎还真没那个人臣有这份待遇,大明的皇帝算是要开一个创举了。“万岁、厚葬安国郡王,老臣认为是礼所应当。可礼数是否有些太过重了?重到人臣难以承之啊。”“怎么就承不住?秦、马两家这些年里为国死节了多少人?整整一个家族、无分男女老幼,为大明江山流了多少血?对待这样的家族、不以国之重礼待之?日后谁还会为国尽忠死战!大明能享国至今,全赖此等众勇之家也。厚待忠义之士、国才能长存。国葬之礼日后是定制,与国有大功者哀荣必不亏之。”“陛下、日后,文臣是否也可国葬之哀荣。”筚趣阁盯睛看了一眼周延儒,朱由检正色道:“与国有重功者、无分文武、国葬之礼待之!”老周这是给自己要待遇啊!老实说、他似乎还不够朱由检要求的那个份!但是老头既然提了出来,还是先应下的好,免得老家伙在这事上闹大意见。既然所有的臣子都有可能用得上,周延儒也就不再说啥话了!免得因为自己的话多,被人惦记上,到自己要用的时候,被人推三阻四。那般时候、自己还真就一点话都说不上啊。极度重视哀荣,这可能是儒家给文臣灌输的思想里最为有益的部分,这个优良传统、以后要妥善保留,甚至还要近一步的扩大。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