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十六

  ,崇祯大明

  养济院和慈幼局上下所有人,委屈有。

  而且很多,也很大。

  以前还是看在一个官吏的身份,还给钱的分子上来做这件事,可后来见到了老人的艰难,婴孩的可怜。

  整个性质虽然还是拿钱办事。

  可到底是多了一分恻隐之心。

  在文渊阁会议结束之后。

  大明的宣部,就开始印刷了一份加急的报刊。

  从京师报刊开始,都按各个地方的报刊跟风,虽然说得都是当地发生的事情,可其中也都有脉络可寻。

  所有真实的事件,都是大同小异。

  围绕的主题就是关于养济院和慈幼局所发生的事,有消息灵通的,则是知道的更早,也更加的具体。

  也有许多事情,就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这些人可真敢想,也真敢做。”

  “谁说不是,朝廷好不容易出来一项利民的政令和办法,就是被这些人给带坏了风气。”

  “这人我认识,牛二一家人,看着老实巴交的,怎么做事也这么糊涂。”

  “你怕是对老实人有了错误的认知,要真老实,能做出这种断子绝孙的事?”

  “······”

  一处工地上的工人们,闲暇时坐在一起,凑钱吗,买了一张报刊,让识字的人给读了一遍。

  他们不认识字,可想要知道大明最新动向的心思,却从来都没有少过。

  都知道,只要能够看透报刊上的一些隐秘消息,那是真的能发财的。

  自然不会轻易的错过。

  然而这一次刊登的消息,确实能够让某些人“发财”,却让更多的人陷入了激愤当中。

  群情汹涌都不过分。

  若不是待会还要干活,自己要养家糊口,真会跑到事发地去看一场千年难遇的热闹。

  而在学校之中,那些已经学会了读书识字的学生们。

  看法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狗儿,看看你家都上报刊了,能说说你们家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被称作李狗儿的少年,躲在墙角,抱着脑袋,仿佛一个捏呆呆的塑像一样,什么话都不像说。

  “别为难李狗儿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前几天李狗儿就为了这件事,和家里人都闹翻了,吃饭还是我藏了几个馒头送过去的。”

  另一个说话的孩子,是他们一个村子长大的。

  大人们办事不地道,那是因为没文化,只见到了眼前利,从来都不考虑以后会发生什么。

  “哎···哎···我也就是好奇,问问,算了我也不问了。”

  问话的同班同学,看了一眼站在李狗子身边,想要出拳的少年,暗自对比了一下,自己没有人家的身体强壮,似乎打不过的样子,只能认怂。

  “哎,上面也说了,要是这次的事件,波及的范围很大的话,很可能取掉慈幼局和养济院,到时候那些老人们可就有罪收了,只是可怜了我以后的妻子该从那个地方找。”

  忍了好一会,这名少年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报刊上不但说了养济院和慈幼局的事,还说了以后男女人数的差距会很大。

  将来长大了的男孩子,不好找媳妇。

  “就你?你不是说有个很早就定了娃娃亲的妻子吗?怎么上了几天学,念了几天书,这就忘了,不过你若是不要的话,我可就要让我爹上门求亲了。”

  接话的是另外一位坐在课桌上,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看热闹的同学。

  “想得美,就是我那丈母娘,想要提高一点彩礼,我家里正在想办法呢。”

  “想什么办法?”

  “把送出去的妹妹,从慈幼局要回来。”

  “好哇,远来还有你们家,这都是什么事。”

  “哎···以前听他们说,我妹妹走丢了,我还伤心了好久的,不说了,心里难受想哭一会。”

  “真不明白,大人们都是什么想法,现在日子好过了,反而还不如原来苦着的时候。”

  “我听有人说,皇上说过一句话。”

  “什么话?”

  “吃饱了撑的。”

  “很形象。”

  “我也觉得。”

  一群人在教室的角落里聊天的时候,都没有发现先生已经走了进来,不过这一次,先生们到没有对学生们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发火。

  反而欣慰似得,看着自己的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想法。

  然而,不只是谁,忽然

  喊了一句“先生来了。”

  学生们一个激灵,立刻慌慌张张的抬头看了一眼讲台上的先生,然后找到自己的座位,摊开书本,等着先生的训话。

  教室的寂静,也让角落的里的李狗子,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回过神来,茫然的看了一眼,悄悄的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

  “好了,夫子我也算教了你们一段时间的课业,现在看来你们是真的学进去了,明白了什么叫做礼义廉耻,虽然现在没有了四书五经,可这些东西依然是不能丢的。”

  先生站在讲台上,回忆着自己曾经求学的经历。

  那是自己也是不懂的一些大道理,可学着学着,这些道理自然就懂了。

  然而懂了道理的人,总是最苦恼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身边,懂道理的太少了,自己就是想要讲理。

  也找不到一个讲理的地方。

  现在好了,最起码还有一个官府,可讲理的官府,现在也被一些不讲理,眼中只有钱的人被欺负了。

  他还生怕,从此之后,这样讲理的官府,又会回到了原来的那种状态。

  更怕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也都随了自己周围的那些不讲理的人。

  “今天这一课,夫子我不讲数算,也不讲天文地理,就讲一讲人要是不讲道德了,整个大明会发生些什么事,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听着夫子自作主张的,更换了课程表。

  学生们正襟危坐,李狗子转动着僵硬的眼神,眼中似乎有了一点光彩,知道这一次回家之后,自己该用那些道理来说服自己的父母了。

  最后夫子又讲了一个“齐桓晋文之事”来结尾。

  于此同时,朝廷的官员们,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而讨论的人越多,传扬出去的就越远。

  都有些人开始在茶馆之类的地方,开始当成说书的故事了,一时之间比《窦娥冤》,《西厢记》,又或者《隋唐英雄传》都来受欢迎。

  一时之间,喧嚣尘上的养济院和慈幼局事件。

  似乎就这么销声匿迹了。

  一直蹲在太原府县衙当中的田守新,感受最是强烈。

  在他心中最失望的时候。

  忽然墙外面,就没有了各种骂声,养济院当中被骂哭了的吏员们,也都是一阵恍惚,仿佛就是做了一场噩梦。

  现在,太阳升起来了。

  梦,也就醒了。

  田守新疑神疑鬼的以为,这些人又想出了更加难以招架的办法的时候,正在安慰着自己的手下。

  忽然那名给他帮助很大的锦衣卫,走了进来。

  手中还拿着而一份报刊。

  “田院长,快看看,今天的报刊,皇上和朝廷的大臣们出手了。”

  中年汉子喜笑颜开的走了进来。

  本来他还为收了委屈的养济院和慈幼局的那些人不值,现在他想开了,这报刊上面写的可是真的好。

  要是他的名字,能够在报刊上刊登一下的话,是不是也算名留青史了?

  “这上面还有你的名字呢?看看,就在最前面这个地方。”

  说着还生怕田守新一时半会的找不着,特意指了出来。

  田守新一怔。

  他是识字的,自然看得懂上面写的都是什么。

  “难怪外面骂我的人少了,这些人的消息居然比报刊还快。”

  田守新看罢之后,良久喟然长叹一声的说道。

  “流言总是长翅膀的,这也算是解决了咱们的大-麻烦。”

  “说的也是,这段时间多谢赵千户帮衬了。”

  “都是为了大明,也就是现在生活好了,一些人想不开,就开始做傻事,相信以后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回头看,那些人也是被钱蒙蔽了双眼,一朝醒悟,也就明白自己错了。”

  对与错,田守新已经不想去认真的思索了。

  只要皇上还认可他们的功绩,就算是受点委屈,又如何?

  “对了,还没有恭喜田院长的职位落实了下来。”

  一个可以算是副部级的官职。

  那可是要比他这个千户长大好多级的。

  太监他从来都不敢小看,特别是这些能够认真做事,特是做事的太监。

  现在不但是宫里的掌印太监,还是朝廷认可的正经官职,以后也是需要人接替的,就是是上了朝堂,也是可以和大臣们站到一起的。

  在大明有史以来,可是第一位。

  也不算是第一位,后面还有一位王

  承恩,王公公呢。

  “咱家也不过是给皇上办事,大家都是臣子,今天晚上要是赵千户有空的话,可要赏脸在去我宴席上坐坐。”

  这也是田守新瞬间不觉得委屈的根本原因。

  以前的太监最多只是监军,督粮。

  哪像现在,是明确了的官职。

  虽然以前朝廷当中也有养济院,可那些养济院都是一个空壳,只要求朝廷拨款,那还有人前去办事。

  而且重要的是,官职不大,谁都能管一点。

  “一定一定。”

  赵世贵可不觉得有啥难为情的。

  如今的官场上,是没有那种觥筹交错,花朝廷的钱,办自己的事,可要是私人宴请,还是被允许的。

  “也不知道,王局长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若不是他去了一趟京师,麻烦可就大了。”

  田守新感叹了一句。

  他之所以留下来,也是认为自己能够顶住压力,在这方面,他的经验要比王承恩高的多。

  然而还是没有想到,最后这场看起来已经无解的危机,居然会结束的这么快。

  **

  崇祯一直都没有小看报刊的舆论导向威力。

  可这一次还是对报刊有了新的认识。

  一个看起来无解的问题,都差点要为此重新立法了,忽然就这么从报刊上给解决了。

  宣扬正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要是把疙瘩角落里的脏东西翻出来,批判一番,似乎也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化效果。

  “要多多收集一些关于不良风气的真实案件,做好舆论工作啊。”

  张鹤鸣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这次为了慈幼局和养济院的事,亲自主持了最后一次报刊的舆论宣传。

  “皇上说的是,这件事臣已经交给了王与胤去实时跟踪。”

  这句实时跟踪,也是最近和皇上新学的词汇。

  简单形象。

  “既然你决定他要接手你的工作,那朕也就只能相信他以后能够做好这份工作了。”

  崇祯见过王与胤此人。

  算是年轻一辈当中,很有见识的一人。

  在大多数人,不是去当兵,就是去其他实权衙门报到,能够看到宣部这个暂时来说,还是很幼小的部门。

  都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

  崇祯可是知道,这一个部门以后会发展成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

  张鹤鸣其实在说出推荐人的时候。

  都已经在想着皇上不同意的时候还怎么办。

  毕竟,崇祯一直以来,在许多的官员使用上面,都是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可不会认为,自己推荐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臣,惶恐。”

  “不用这么说,朕也是看过他几篇文章的,言之有物,鞭辟入里,这都是很好的写作方法。”

  张鹤鸣低头听着。

  言之有物--倒是真的。

  鞭辟入里--也是真的。

  最正确的就是,在水文方面,王与胤确实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时候他都不得不服气,在写文章方面,自己还真就不如王与胤,他别是说大白话的时候。

  现在看来,皇上看中的也是这一点。

  至于,因此是不是会用更多的纸张,很显然皇上一点都不在乎。

  另一边。

  王与胤已经开始写下一篇,已经水好的文章了。

  整整一大半的版面上面,都是他说的话。

  最上面的开头就是“齐桓晋文之事”。

  不过不再是那种艰涩难懂的,没有断句,也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句式。

  而是最新的白话文,其中的标点符号,都是用的很多。

  说是自己的文章,不如说是翻译了一下古文。

  整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也正是借着这一片文章,来说一说整个大明,皇上施展仁政的方法。

  “哎···这一篇文章出来,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开骂,说我糟蹋古文。”

  王与胤叹息一声,随即就收好了纸张,送往了印刷厂。

  他是想好了,骂就骂吧。

  只要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千百年后,自有人给他盖棺定论。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崇祯大明全本TXT合集